李善长卸任了,但是工部得有人管事,现在尚书的位置空了出来,平时倒是可以暂缓一二,现在运河治理之事正要实施,工部没有领导可不行。
“韩国公,你在工部也干了这几年,相对比较了解,可有尚书的推荐人选,说来朕听听。”朱允炆说道。
如果换做当年的李善长,定然会拐弯抹角推荐中意之人。不过现在他不同了,就算是有可选之人,于公于私他都不会再插嘴。
“回皇上,此事还需皇上定夺,臣并无推荐人选。”李善长答道。
“呵呵,你不必担心,有合适的人选直说便是,不必有所顾虑。”朱允炆明白李善长担心什么,笑道。
“不瞒皇上,臣确实无推荐之人。既然皇上要臣直言,那臣认为治理运河在即,皇上可选熟悉水利之人任尚书,也利于此项事宜。至于人选,还请皇上定夺。”李善长认真道。
伴君如伴虎,插手官员任职之事,李善长的学生胡维庸可是给他以前车之鉴。所以,聪明的官员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也是不知。
“嗯,你说的虽等于没说,但也提醒了朕,确实应当如此。”朱允炆道。
“列位臣工不知可有熟悉水利之人,有的话可自荐,也可推荐他人。”朱允炆问道。
群臣交头接耳,私语着谁能当此大任。不过现实令人哭笑不得,朝廷尽管通过科举选拔了优秀人才,补充了官员不足。
但是这些年新进的官员除了做文章之外,在具体实践性事务上一无所长。饶是诺大的朝堂,竟然一时找不出一个水利专家。
此时,工部的主事宋礼似乎有话要说,出于某种顾忌又踌躇不前。
李善长在朝廷近四十年,又主管了工部几年,对于朝中人员的某些特长自然也知晓一二,这个宋礼他自然也是了解的。
此人虽名叫宋礼,不过为官还是清廉的,没有送礼升官的事儿。是以这么多年他也晋升缓慢,到现在也才是个主事。
宋礼不经意间环顾,正好看到李善长有意无意的看了他一眼。宋礼似乎有了底气,深吸一口气走出朝臣队列。
“启禀皇上,臣工部主事宋礼自荐。”宋礼忐忑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