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想要写个正式文件什么的也都是胡广执笔,言简意赅、直抒圣臆,可谓是小朱同志的得力干将。
与前两位不同的是,咱们重点在此介绍一下谢缙。
这位仁兄似乎有点猛,洪武年间他就考中进士,当时年仅十九岁,可以说是年轻有为。如果不出意外,此人必然会有一番大作为。
朱元璋爱文才,尤其是在武官势大的洪武那些年,废除了宰相制度后,文官没有能与他争权的,武将则成了他要重点防备的对象。
年仅十九的谢缙一举中第,自然入了朱元璋的法眼。老朱同志为此还专门接见了他,这就好比今天有位神童,十几岁清北毕业,并且名列前茅,全国人民都知道,因此得到领导人的接见一样,无比殊荣。
可这位仁兄的政治觉悟并不像他的学问那般高,胡维庸案发后,朱元璋借机大杀四方,为得就是彻底消灭宰相制度。
朝中稍微有点觉悟的大臣都能看明白,朱元璋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是为了加强皇权杀人。这个节骨眼上,大家最好闭上嘴巴、夹紧尾巴。
可谢缙不同,他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太平十册》,劝说朱元璋不要杀戮,并且对于老朱同志如何治国给了建议对策。
我们不得不佩服谢大才子的胆量,老朱同志杀人如麻,动辄数万人,别人躲都来不及,这位仁兄初生牛犊不怕虎,竟然敢上去缕缕老朱的虎须。
要么此人是疯子,显然谢才子并没有疯。要么这个人就是不怕死,可从谢缙的一生来看,似乎也不具备这种品质。况且,老朱搞胡维庸,跟他有毛的关系,就他这种刚入仕的小喽啰,胡宰相压根看不上笼络。
非亲非故,又没有任何交集瓜葛,实在想不通谢缙为何会这样做。如果说他投机取巧,想要在皇帝面前做个秀,那这个秀的风险也着实太高了。
反正不管怎么样,结果却是老朱同志一反常态接受了他的批评。这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谢缙的名声也在此时响亮了起来。
不过后来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朱元璋变得喜怒无常,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偶尔弄死几个不开眼的官员,倒是让谢缙安分不少。
再后来朱允炆被册封皇太孙,成为皇位继承人,正式进入朝堂政治。谢缙成为侍读,跟在齐泰等人屁股后面,并未再掀起什么浪花。
不过是金子在哪都发光,优秀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朱允炆尽管对谢缙没有特别重视,不过在内阁的选拔中,他还是选中了谢大才子,原因不只是有才华,更重要的是官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