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尹是都城的治安与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为正三品。下设有跟御史台、步军统领衙门、九门提督府等衙门几乎相等权限的职能分部。且还有承接全国各地诉状的资格,是独立于刑部之外的,相当于一个小刑部,虽然相对于满朝朱紫贵的北宋朝廷来说,三品大员的品阶并不算高,但开封府尹是可以直接上殿面君的。
而当下正好是包拯官拜龙图阁大学士,正三品,权知开封府尹的时期。开封府统揽京城汴梁一应行政、司法、民生要务。“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
这也是后世熟知的后人创作的包拯断案系列故事的基础。一切文学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为包拯身为开封府尹,承接诉状只是开封府一个不甚主要的职责,毕竟宗法制社会,一般乡民纠纷在宗族三老和里正那一层就能解决,上报到县衙的少之又少,更不必涉及重大刑事案件,还有各级复审,一直上报到刑部。因此能到开封府的案件就更少了。
不过后代的文学作品对此也有比较合理的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民众百分之九十都是文盲的古代社会,除了读书人知道朝廷架构、司法行政体系,其余人都是两眼一抹黑,真遇到天大冤屈,第一印象就是上京告御状——就算是现代,告御状的思维也是根深蒂固的。
我大京城南部就有一处上访人员的聚集中心,背井离乡,沿路乞讨,有人甚至在京城淹留十年之久,就为了上达天听,可见这种“告御状”的心态是有多旺盛的生命力。当然,这些被记者明察暗访报道过的聚集中心后来都被清理了。国家的法治建设也越来越健全,再加上网络的发展,曝光比告御状成本低,收益大,影响也大。大多数人也就不再北上了。
当然《包青天》系列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所造成的万人空巷局面,未尝不是迎合了民众的这种“告御状、上达天听”的诉求。但于上层阶级来说,是十分反感这种动辄越级上告、天老大他老二的行为的。
才进城中,展昭便在一家绸缎铺子里买了一个幂离,长长的烟青色纱罗从头到脚,将林思嘉罩了个严严实实。
林思嘉掀开眼前面纱,不解地看向展昭:“这里也没有要求女子出行必须戴幂离吧?”说着眼神示意前方街道好几位年轻、衣着鲜亮的小娘子。
展昭微微一笑,替她整理好幂离面纱,戏谑笑道:“是没有要求。但灵儿绝色倾城,入城门时已经引起不小骚动。开封城内人潮如织,若是引起踩踏拥挤,我身为四品带刀护卫,协助开封府包大人主理开封城。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灵儿,可仍是要坚持就这么一路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