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其实力的日渐增强,后金就开始变得不那么恭顺了,除了时不时就搞出个十几万人的武装巡游以外,他们还会趁着大明忙于国内灾乱,自顾不暇之际,不断蚕食辽东,甚至几度威胁到京城的重要门户山海关。
而山海关一旦有个闪失,那些个装备精良,战斗力远超大明边军的八旗铁骑分分钟就能杀到了北京城下吃铁锅炖大鹅。
所以,维持辽东防务的辽饷是绝对不能少的,这可是关系到帝国首都安危的大事情。
可问题是,钱从哪儿来?
要知道,国内赈灾得花钱,弹压流民闹事得花钱,给朝廷官吏发工资也得花钱。
钱钱钱,到处都得花钱,可怜国库里干净的都快能跑老鼠了。
据史料记载,崇祯元年财政收入是326万两白银,扣除前一年的亏空实际收入是200万两白银,而单单辽东军饷就要327万两,一个辽东就把大明王朝全年的财政收入花完还不够,换你是崇祯,你能不发愁吗?
一筹莫展的崇祯扫了眼底下的那帮子官员,更是气不打一出来。
这些“衣冠禽兽”们张口闭嘴就是“圣君仁德,尧舜禹汤,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之类的大道理,看似一个个慷慨激昂,义正言辞,形象光辉正面的不得了。
实际上却是一帮只知党争内斗,扯皮骂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可恶家伙。
崇祯本人仅仅只是想提高一点江南富庶地区的税收,以此补充辽饷的巨大缺口,底下那帮子大臣就一反常态不再内讧了,空前的团结,一致反对在江南地区加税。
有个别脾气暴躁的言官,甚至直接发起了人身攻击,把崇祯皇帝本人与历史上那些横征暴敛的昏君暴君画上等号,朝堂上君臣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如果不是碍于不杀言官的祖训,估摸着崇祯皇帝非得亲手剁了那几个“口吐芬芳”,极其欠揍的货。
也许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大臣们会不惜与皇帝硬钢的方式来反对加税呢?说好的,皇权至尊,金口玉言呢?怎么堂堂一国之君连个江南地区的税收都搞不定?这皇帝当得也未免太窝囊了吧?
首先呢,古代的皇帝并不是如大家想象的那般一言九鼎,说啥就是啥,许多政策事情是要跟底下大臣们商量之后。
广泛争取大家的意见之后才会推行下去,其次,大明的官员,尤其是言官,那是相当的刺头,他们的一项本职工作就是给皇帝大人找不痛快,关键是您还不能杀了他泄愤,否则就会落得个妄杀言官,堵塞言路的大帽子。
至于大臣们对江南加税的激烈反应其实也不难理解,当时大明朝廷的官员大多数出身江南地区,在江南地区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网。加收江南的税,相当于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不反对也就见了鬼了。
尽管崇祯帝身为九五至尊,一国之君,但也不好逆着满朝文武的激烈反对强行去搞。失了圣君之体面是小,造成下面官吏消极怠工,暗中作梗,引发国家的动乱进一步加剧扩大才是大问题。
但你问要那帮大臣既然不同意给江南加税,又有什么解决辽饷的办法没?他们大概率又会开始摇头晃脑,推诿扯皮,表示臣等才疏学浅,未有应对之良策,可谓是相当的欠揍。
这群大臣还不如后世的喷子。
最起码那些喷子还能哗啦啦两句,而这群人除了吃拿卡要,其他啥也不会。
要么就是装穷,老百姓在他们眼里什么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