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八旗军队,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正循环。
而反观大明那一方,由于财政吃紧,朝廷时常是发不出边军的饷银,拖欠几个月乃至半年的饷银都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身为帝国武力支持的边军官兵们穷困潦倒,生活无以为继,甚至沦落到了要卖儿卖女的程度,敢问这样的军队能有什么战斗力呢?这样的国家又怎么不走向毁灭呢?
不知道挂在煤山树枝上的崇祯皇帝是否会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穷。
但是不得不承认,明朝还是有魅力的。
清朝灭亡时,别说大臣了,就连太监都不殉国。
而反观明朝农历甲申年,即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殉国。
得知这个消息后自杀殉国的大小官员有名姓的有数千人,也有人统计认为有上万人。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第八十卷《甲申殉难》的记载,大概有十五六位政府高官自杀,有的是全家自杀。
以户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倪元璐为例,他听到崇祯自杀的消息后,哭着说:“国家至此,臣死有余责。”
于是“乃衣冠向阙,北谢天子,南谢母。
索酒招二友为别,酬汉寿亭侯像前,遂投缳。”
他留下的遗言是:“都尚可为。死,吾分也。慎勿棺衾以志吾痛”。倪元璐一家是十三口人全部殉国。
朱由检记起倪元璐这个人他现在在户部山东清吏司做郎中。
看到是时候要把他召唤回来了。
这样的殉国的人,都值得给与官职,他连命都不要,为何不给。
然而,大清灭亡的时候,清宗室并没有崇祯皇帝的气魄,身在高位的没有一个自杀殉国的。
唯有一个还是旁支,已经算不上是高官了。其他的文武大臣,为大清殉国的也是寥寥无几,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大清灭亡之后,纪念大清的人几乎没有,但是纪念大明的,追思崇祯皇帝的人大有人在。
很多满清遗老为崇祯皇帝提携碑文,进行追思、纪念。
民国时代,沈尹默为崇祯皇帝自杀的地方题写了“眀思宗殉国处”,把“自缢”改成了“殉国”,是对大明的追念。傅增湘题写了《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