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后世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所有的陕西路武将,皆对收复燕云皆持反对态度;
而与此相反,大部分河北、河东路武将都赞成收复燕云。
如西军中代表人物种师道,公开上书:
“今日之事,譬如盗入邻舍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进而强调“师出无名,事固无成”。
大宋不是没有明白人,知己知彼这是兵家常识,金兵碾压辽兵已经是板上钉钉的现实。
而连辽兵都打不过的宋兵,与其和更加凶恶的金兵接壤,还不如让残辽当成缓冲区。
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虽然无奈但确实是明智之举。
河北、河东路武将承平已久,不像西北边军始终跟西夏你来我往的开打,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金兵有多么恐怖。
只想着拿下燕云十六州,获取军功,得到触手可及的实利。
不试试怎么甘心!
万一成了呢?
这些纷争一日不息,赵佶也拿不定主意,童贯本人虽然想获此盖世奇功,但是西军将帅们的意见,他也不能不听。
这些丘八们如果背后捣乱怎么办?
万一收复燕云失败了怎么办?
值不值得赌上一切搏一把?六十七岁的童太师早就没有当年的心气劲,同样的患得患失。
十万边军就尴尬的在开封城外大营干等着,进又不进、退又不退,寒冬腊月的在这鬼地方苦熬。
近在咫尺的汴梁城,也只有军官才给进去耍,他们这些大头兵能获准进城一次,那是千难万难。
开玩笑呢?
十万青壮汉子进都城,万一出事就是天翻地覆,谁敢开这个口子?
老这么待着也不是事,正好安排去江南平叛。
赵佶明旨天下:
童贯任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调集京畿的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十万,即刻南下,剿灭方腊。
……
这些纷纷扰扰,并没有影响小舅李诚在汴梁的风光。
大晟府“制撰文字”了解一下!
如今他已经不再是无品级的太学生,他是正儿八经的大宋文官了!
读书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一步跨过官民之间的天堑,成为人上人吗?
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学习“圣人之言?”也许有,但肯定不多!
李诚有了官身,哪怕只是文官四十二阶、倒数第二的从九品上,但官就是官,不用再抱着“圣贤书”装模作样了。
太学内舍生每月一千三百文补贴,而他这个“登仕郎”,每个月禄米五石,奉钱八千文。
这还只是工资收入,其他福利更多,什么茶酒钱、厨料钱、薪碳钱、马料钱等等,全部折现后也快接近“奉钱”。
李诚月收入往少了说,最少三十贯,折合后世两万三左右。
如果他不是穿越者,凭借这份收入,已经能让一家老小过上体面的生活。
李诚不差钱,他要的就是这个身份。
虽然在汴梁城他这个芝麻小官,连个屁都不算,但如果调回东海县,他就能轻松顶替县学教谕之职,甘家这种土豪都要巴结的“官”。
李诚在李师师身上的投资得到了兑现,一诗一词加上变律的《临江仙》,都让官家另眼相看。
李师师献宝似的“水晶镜”,更是让“收集癖”有瘾的赵佶两眼发亮。
一国之君,什么样奇珍异宝没见过?
哎嗨!这水晶镜他还真就没见过!
有一必有二,赵佶没好意思夺了情人的心头好,直接让其转告李诚,朕不管你想什么办法,必须再弄一面来。
霸道总裁的风范!
李诚就等着这一遭,两面“水晶镜”立马献上,陛下!双倍惊喜,开不开心?
赵佶也是个爽快人,正巧童贯府上精彩的小戏也是李诚排的,人才啊!
必须提拔!
一道中旨直通太学,李诚又没把内舍椅子焐热,摇身一变成了专门为皇帝“歌功颂德”大晟府“试制撰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