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龙江造船厂提举司公事房,正在召开会议,大名鼎鼎的三保太监郑和正在说话。
“高大人,你总算回船厂了。眼看着明年又要下西洋了,还有一百多条船没检查修缮呢?若贸然开了出去,海上的风浪大一些,就能将这些船撕个粉碎。”
郑和快速说着话,情绪有些激动,心情显然是焦虑的。
“我上回来时了解过,龙江船厂一共有大小十七个作塘(船坞)。另外,朝廷在浙江、福建和广东也有几处船厂,这还不够修船和造船用的吗?”高希问道。
“大人,各处船厂加起来,一共有作塘三十五处,但修船、造船速度最快的,也就是龙江船厂了,其他几处作塘的修造船速度比我们这边慢多了。如果按照现在这样的速度,明年四月再下西洋,修缮过和新造的船只加起来能有一百膄就不错了。”工部郎中郑齐说道。
“据本官所知,郑大人一次出使西洋的船只总数至少超过二百条,多的时候有二百四十多条,一百条怎么够?”高希说道。
“高大人说的正是,自上回垮塌案处理后,内官监的太监们老实了许多,对船厂少了许多干扰,修造船的速度是提高一些了,但如此下去,还是完不成修造任务。”提举黄宝屠说道。
“诸位现在都在说问题,就是修造船的速度如何如何的慢。有谁可以告诉本官,你没有发现慢的原因,有没有办法解决?”高希问道。
这时坐在公事房角落里的一个不起眼的青年工匠站了起来,小心谨慎地说道:“大人,草民...草民有话想说。”
“这位工匠先生,你可以坐下来说,你请讲!”高希客气、恭敬地说道。
青年工匠身子一颤,脸有些红,继而向高希投来信赖的目光。
高希作为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现代人,发自内心地对工匠的尊重,他的一声“工匠先生”真诚而自然,却前后感动了许多匠人,屡试不爽。
“要想修造速度快,一是要让工匠们吃饱喝足,二是整治多头指挥,三是改进修造工序,四是奖惩分明。”
青年匠人开门见山,说话条理清晰,这倒有些现代人的思维特点,一下子就对了高希的胃口。
“嗯,这四条都是什么,能具体说说吗?”高希问道。
“工匠们现在吃了上顿没下顿,天天饿着肚子干活,哪里快得了?以前内官监的太监还要来勒索,情况更糟。现在太监之患小了,但工匠们还是要饿着肚子干活。”
“我们这些匠人中,有轮班匠,有住坐匠,还有武功三卫的军匠,各归工部和内官监调配,各干各的活,各说各的话。”
“还有,修造船的工序极多,有架设龙骨的,有上板拼接的,有上隼卯的.....成千上百道工序,却没有人统筹指挥,难免发生查防水的和上漆的工序打架,造成窝工。”
“另外,做好做坏一个样,谁还会卖力地做?”
青年工匠的话,句句都在点子上,但现场除了高希,好像没有人听得激动起来,这些所谓的“问题”好像都不是“问题”。
有人说道:“修造船只不是向来如此吗?还能怎么样?”
高希是这里品阶最高的官,他并没有接话,问青年工匠:“这位工匠先生,如何称呼,是何职务?”
“小的名叫张维,是缆作坊的一个帮工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