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的反心由来以久,绝不会改变。我们北征大军在外,父皇和大哥都远在千里。汉王又在朝野内外经营多年,若他趁着父皇殡天趁机起事,只要他夺下京师,就算大哥你最后能带着大军重新夺加京师,那也要大动干戈。百姓遭殃不说,大明的士兵死伤无数,大明国力也会大损,这又会让蒙古诸部、海外那些蠢蠢欲动的蕃邦反明势力找到好机会,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所以只能密不发丧,我和大哥还要每天早晚定省,装样子哄骗朝野。”
“只是如此一来,委屈了父皇了。”
“父皇心怀天下,要的是大明基业长青,国泰民安,哪是会计较晚几天发丧?”
“嗯,四弟的意思,我...朕明白, 朕想皇考(考,死去的父亲)他老人家也会明白的。”
朱高炽虽然还没有适应皇帝的身份,但这会儿开始改口了。
永乐皇帝的国丧足足搞了三九二十七天,接下去又是持续的各种哀悼。
朱高炽举哀,还不能行朱批,只能行蓝批。
又令应天府(南京)庆寿寺和京师(北京)各寺院道观鸣钟三万次,每日诵经吊唁。
全体官员和全国百姓,均停止婚嫁饮宴,不得歌舞娱乐。
如此一直持续了百日,国丧结束,礼部会同钦天监择了黄道吉日,办了新皇登基大典。
朱高炽正式上位,即明仁宗。
次年(1425年),改元洪熙,是为洪熙皇帝。
朱高炽宅心仁厚,不等百日国丧届满,就在杨世奇等老臣的支持下颁布诏书,表明自己“朝无阙政,民无失所”的施政目标。
所谓“阙政”,也就是有毛病、有问题、有弊病的政策。
所谓“民无失所”,也就是不能让老百姓无所安身。直白一点说,就是要让老百姓有饭吃、有工做、有房子住,安居乐业。
事实上,“朝无阙政、民无失所”的政策就算放到今天,也是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政策目标。
从这个政策目标来看,洪熙皇帝显然认为永乐皇帝以往的政策不少是有问题的,特别是都城北迁这件事,当初闹得太大,他却始终未曾表态。
现在,新皇要匡正“阙政”了。
首先,他下诏赦免了当年因在靖难之役中“站错队”的官员,以及他们的亲属和大量受到株连的无辜者。
株连九族这种事,在高希这个穿越者的眼里,绝对是一个不人道、坏人心的政策,因此他完全赞成洪熙皇帝的这个决定。
可是,此时的朱高炽已经是皇帝,不是太子了,高希虽然位高权重,却发现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与洪熙皇帝越来越远。
不过,高希早有心理准备,倒也不在意。
这天下了朝,洪熙皇帝将高希、杨士奇、夏元吉,还有太子朱瞻基都叫到了东暧阁。
“刚才维喆(夏元吉的字)呈上来的还都南京的条陈,你们都是怎么想的?”洪熙皇帝问道,语气中不带一点感情色彩,像是完全在征求大家的意见。
当初永乐皇帝在时,都城北迁的事虽然定了下来,但多少也是因为永乐皇帝是一代雄主,乾纲独断。
就算跟满朝文武对着干,也铁了心要迁都北平。
现在人走茶凉,文官集团决意要还都南京,朝野上下沸沸扬扬,早就不是秘密。这不,夏元吉的条陈就来了。
“夏大人,我朝才迁都北平没多久,现在又急着还都,这不是劳民伤财吗?”高希说道。
“四王爷此言差矣!”说话的是杨士奇,这位向来谋定而后动的老臣,今天却一反常态、旗帜鲜明地反对高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