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商们听闻如此,忙收拾行李,骑马南去。
剩下杜三娘一家不知所措。
公婆知道十六年前的狄人入侵和尸鬼之疫,心中大为惊骇,忙对杜三娘道:“咱们也逃命去吧!”
杜三娘道:“逃去哪里?”
公婆道:“去县城,要么进山。”
杜三娘略一思索道:“县城在北,不知狄兵到了哪里,万一遇到,可就遭殃,山里多野兽,又缺粮食药材,天长日久,恐生变故,不如南去山阴县,入夜前可到,若还不安全,明日再去朔州。”
公婆听了,想起当年躲进山里的窘迫,便应声附和,点头同意。
一家人的钱财都存在城内钱庄,银票缝在衣物内,可谓身无长物。
公公从屋后牵来驴子,套上车,将店内米面肉菜,茶酒盐巴等等麻利装上车,杜三娘又裹了几把刀具,一家人急急忙忙赶往山阴县。
得亏一头好驴子,傍晚赶到山阴县城。
县城门口早就聚集了一些百姓。
杜三娘让公婆守着驴车,看着孩子,自己挤到前面。
只听城楼上有守将大声呼喊:“狄兵入境,恐有瘟疫,城门关闭,你等可入山中躲避。”
下面百姓群情激愤,不停呼喊叫骂。
杜三娘当即转身回到驴车处,跟公婆商议,县城如此,朔州城恐怕也是一样,不如直接进山。
好在山阴县城就在山脚下,一家人便直接西去进山,到了崎岖难行处,便弃了车,只赶着驴子,带着货物上山。
当夜寻到一处山村落脚,村口有乡勇民壮守卫,不让进村,一家人只好在村外小庙住了一夜。
次日翻山越岭,跨谷穿林。
终于寻了一处背阴小山谷。
谷中只有同姓三四户人家,本就避世而居,对外来之人多有防范。
杜三娘赠送茶酒食盐,言明避祸至此,请求收留。
山民见杜三娘一家尽是老弱妇孺,便好心收留,给了一处废弃茅草屋安身。
一家人修葺房屋,住了下来。
此后数日,陆续有百姓上山,他们不喜阴暗山谷,多在背风向阳处落脚。
后来之人不时带来山下消息,有的说伏魔将军死在关外,否则怎会让狄人入长城,有的说附近州府县城都在守城,等待援军,有的说狄人占领云州不走了,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杜三娘大体知道,狄兵在云州城驻扎,时常出城来周边乡镇劫掠,云中县收拢各地败兵,挡住了狄兵,周边村镇百姓陆续逃入山中。
一月后,听说朝廷调凉州军出雁门关,直奔云州而去,狄兵已经褪去,瘟疫早已爆发,尸鬼横行,惨不忍睹。
杜三娘对公婆道:“如此看来,过不了多久就能回家了。”
公公忧虑道:“就怕有瘟疫。”
龙德元年的瘟疫来时,杜三娘四五岁,依稀记得那时的凄惨状况,此时听公公提起,心中也有所顾虑,便道:“那咱们多住些时日,等一切安定之后再回家。”
很快到了夏粮收获之时,天旱无雨,附近山民的田地大多收成不佳,又有平原逃难来的百姓偷抢粮食,山民与其多有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杜三娘一家带着不少米面,还能支撑一段时日,山谷中又多果树,虽然长势不好,也能充饥,所以他们一直本分,不与他人争执。
盛夏,天气干热,水源枯竭,小山谷背阴低洼,谷底中有一天然泉井,深不可测,供应几户人家日用无虞。
山民特意交代,此泉井他人不知,平日尽量不要出谷,以防歹人争夺。
吴乘风在山谷中很是欢乐,奈何蚊虫袭扰,又少见阳光,很快身体不适,生病了。
杜三娘和公婆甚至着急,最后决定拿些食盐,去寻难民,换些药材过来。
公公道:“还是我去,现在不太平,你去吧不安全。”
于是公公便揣上食盐出了山谷。
过了午时,不见公公回来,杜三娘交代婆婆看守孩子,又嘱咐有事去请谷中山民帮忙,自己揣了一把尖刀,出谷寻找公公。
到了谷外,沿着山脊走了许久,到了旁边山谷松林之中,看到前方有烟,又走近些,隐隐感觉前方有人声。
行到前方一小块平地,杜三娘看见有两个男子,一人在生火,一人在持刀砍削,地上有一血肉模糊之人,正是公公,人早就死了,一条腿也被剔光了肉。
那男子一边剔肉一边道:“这老头子的肉干柴难嚼。”
生火男子道:“行了,有的肉吃酒不错了。”
杜三娘又气又怕,紧紧握着怀里尖刀,想到婆婆和儿子,最后悄悄退了出来。
走了没几步,路过一处乱世,恰碰到一名瘦肉男子,提着一桶水靠在石头上歇息。
二人突然打了照面,男子眼睛刷地一亮,大声喊道:“哪里来的小娘子!”
杜三娘突然想到,这人莫不是和刚才二人是一伙的,故意这么大声叫喊,是想引来同伴,意图不轨。
杜三娘当即道:“大哥哪里找到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