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终结者》的事情,沈华又得去操心《生化危机》这个项目了,《生化危机》在公司受重视的程度要比《终结者》高上不少。毕竟这部电影的合作方比较多,光是广告赞助费就拿了一千来万,这要是电影搞砸了,那麻烦就大了。
好在看过徐珂剪辑出来的成片后,沈华对电影还是非常满意的,徐珂没有在电影里添加什么矫情的文艺想法,老老实实的按照商业片的套路将电影弄了出来。从各大院线商的看片代表的反馈来看,《生化危机》的排片应该是稳了。
不过在沈华操心《生化危机》的时候,《玩家》杂志那边却是收到一封意外来信,而这封来信也让《玩家》杂志有些不太确定该如何处理,只好将事情通知到沈华这边,看看沈华意见。
在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后,《玩家》杂志也初步在众多玩家心中留下了印象,并有了一定的权威性。通过反馈调查,杂志发现那些编辑打出高分的游戏作品,都在杂志推出后热度上升,销售和游戏的数据有所上升。
说明很多玩家选择相信《玩家》杂志的测评,依照《玩家》杂志给出的评分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
而那些被评测的游戏公司,在发现销售数据异常后,也很快确定了是《玩家》杂志的功劳。反应过来后,这些游戏公司也开始与杂志联系,希望能够达成合作关系。
对此,《玩家》杂志自然是求之不得,积极响应那些游戏公司。不过杂志也没有降低自己的标准,跟那些游戏公司声明了杂志的原则。好在大家也明白这对游戏行业的良性发展是有好处的,所以还是跟杂志合作,为杂志提供游戏进行评测,告诉玩家们一些游戏开发过程中的趣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在杂志上面打广告。
这就让《玩家》杂志短时间内,在米国的游戏行业取得了不俗的影响力。
而在这份影响力的影响下,一些游戏爱好者也开始向《玩家》杂志寻求帮助。比如让大家拿不定主意的那份来信,就是一个游戏爱好者,自己开发了一款可以运行在苹果电脑上的游戏。
他将游戏代码给《玩家》杂志寄了过来,并请求杂志这边提供帮助,询问有没有可以帮助他这样独立游戏开发者进行游戏卡带制作和销售的渠道。
而这位游戏爱好者的来信,也为《玩家》杂志打开了一个赚钱的新思路。相较于那些游戏大公司,独立游戏开发者和小公司制作出来的游戏,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一般来说他们的游戏是很难卖出去的,玩家也不大敢买他们出品的游戏。
但《玩家》杂志现在在做的就是为各大游戏进行评测。秉承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玩家现在还是比较信任《玩家》杂志介绍的优秀游戏的。
那么《玩家》杂志完全可以接受那些独立游戏开发者和小公司制作出来的游戏,替广大玩家筛选出质量足够优秀的游戏。《玩家》杂志是不是可以自己成为发行商,来发行这些筛选出来的优秀游戏从中赚一笔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