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奇那边吃了瘪,形势就更加严峻了。
我想了想,别的办法没有了,我只能去找张志超拿了一份全国各卫视采购领导的联系方式,张志超他们搞电视剧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认人。
不仅要能认得这个行业里面的大佬,投资人,制片人,还要睁大眼睛认清楚食物链上一层的这些卫视的负责人,尤其是决定电视剧采购的负责人。
张志超是个很聪明谨慎的人,他专门搞了一个表格,其中就有这些人的通讯录。
我拿了资料之后,在上海找了一部电话,自己精心编造了十几种话术,然后操练老本行,直接给他们打电话。
我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大的投资人,反正这年头打电话吹牛也不用上税,本着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的姿态,跟这些投资人联系。
我没有见过他们任何一人, 但是我一开口就是:
“X主任,你对我有没有印象?您贵人多忘事啊,是这样,我现在手中有一部剧,刚刚做出来……”
那个时候还没有流量经济的概念,但是我这个做法其实就是流量经济的操作模式,全国上星的卫视有几十家之多,我每一家都打电话。
大概率肯定是没戏的,但是只要我联系的人足够多,概率低也不怕,我流量足够大嘛!
反正我被拒绝了也不生气,反而在电话里面跟他们嘻嘻哈哈,我刚开始还有点拘谨,越打到后面越自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约到了第一个人是东北某卫视的采购主任,这人姓马,名字叫马成龙,听声音应该有四五十岁了。
我跟他聊了二十多分钟,一开聊就是说东北的风土人情,说马哥,你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到东北走一走,我活这么大了从来没有去过东北啊。
然后就扯到说我是横店这边,做了一部剧,马哥能不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来,我们跟您汇报一下,看一看咱们能不能合作。
我噼里啪啦,使出浑身解数,最后约到了,我直接飞到了东北,在当地找了一个大馆子,带了台子过去请客。
见到马成龙的时候我有点吃惊,因为对方比较年轻,声音和形象差别很大。
他也很热情,我们客套了几句,然后坐下来喝酒吃东西,我就把情况跟他讲了一下,然后把剧让他看了一下。
马成龙道:
“陈总,你这是《剿匪》啊,你的这部剧背景没有反映我们东北的风土人情啊,这个剧在我们这边估计难!”
我哈哈一笑,道:
“马哥,你们可是卫视单位!上星的电视台,你们上一部剧还要考虑你们本土的风土人情?”
马成龙道:
“小兄弟你不懂,我们是卫视不错,但是我们是也是喉舌单位啊,你不反映我们当地的风土人情,领导怎么看我们?
所以这个项目我们没有合作的基础,剧我看拍得还可以,但是……难……”
马成龙说了很多,我也学了很多,我终于也明白了,卫视也是地方喉舌的单位,像东北这边的卫视,他们的经费还需要在地方上自筹很多呢!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屁股当然要坐在地方那一边,抗战剧要反应当地的风土人情最好,当然,可能也是一个借口,不管怎么说,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这生意也谈不了了。
我下来之后立马就想,既然要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那我这部剧的背景是某省,我可以跟某省卫视打电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