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承羽擦拭着手上的小物件,擦干净后还有点味儿,他也不介意,顺势将东西握在双掌。
祝絮梵没见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脱口而出:“手炉!”
手炉这东西在古装剧里都有过,说是小巧的可放在手里的取暖工具,古代又没有暖气、空调之类的,一到冬天,北方严寒难挡,古人发挥智慧,发明了各种取暖工具。
作为便携式可到处带着的手炉成了常用工具。
手炉在华夏的历史悠久,起源说法却没有统一,有说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
楚国潮湿,楚人便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里焚烧散气,在熏炉的基础上发明了手炉。
另一种说法——手炉起源于隋代,传说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县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称之为手炉。
不管起源于哪朝哪代,史书中可以确定的是手炉在中唐已经成为官宦的常用物品,在宋代已经出现专门的香药局,售卖专供焚香和手炉使用的炭饼。
一个新兴事物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在古代进程里就有了很好的展现。
北宋时期,手炉就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遍使用的取暖工具,而手炉从一开始的造型简单发展为精致器型,越来越小巧可爱。
手炉多为青铜材质,偶有银、铁、瓷,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衣。
到了清代,手炉传入皇宫后一跃成为御用品而身价百倍,其制作工艺更加多姿多彩,材质多了漆器、珐琅等品种,工艺上还采用了掐丝珐琅,材质与款式越来越多样。
萧承羽手里拿的这个手炉制作十分精巧,手炉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等等。
他手中的这个特别些——节节升高,竹节手炉。
翻开底部,擦掉底下的污渍,上面赫然是四个印字——张鸣岐制!
萧承羽的眼睛眯起,手一触之就看到工匠埋头制作的场景,那穿着明朝服饰的男人应该就是张鸣岐本尊了,虽然只是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场景,却是古今交汇,令他汗毛倒竖!
那种战栗的感觉结束,萧承羽更是珍视地将这个手炉捧在手心,宛若得了掌上明珠!
沈平和吴军在远处看得急不可耐,恨不得马上知道这东西的来处,吴军说这样的事情其实不少有,有些人买了以后觉得是个赝品,自己上当受骗。
要么像刚才那个摔黑瓷的男人一样摔坏了发泄,要么一时间后悔莫及,顺手扔进垃圾桶。
“小菩萨的掌眼能力如何?”吴军想过去,想到自己出的主意就是不要凑一块,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干着急道:“发微信问问,那是不是正品。”
他锁定小菩萨手里有什么,也是自己的资源,将来有人找,他能穿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