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夜晚,徽京的大理寺天牢是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透过那扇只有方寸的小窗,有几丝月光照了进来。
看着那点子光亮,冯兴想到了自己这不算长的一生。
幼年时食不果腹的困顿,少年时寒窗苦读的不易,一朝金榜题名时的春风得意,还有初到沂州时的意气风发,以及洪水过后沂州的满目疮痍。
寂静的天牢中,突然有脚步声传来,一步一步地好像踩在了冯兴的心头上。
他知道,自己一直等的人终于来了。
脚步声停了下来,一个有些尖细的声音在冯兴耳畔响起。
“冯大人,多年不见,别来无恙。”
一直看着小窗的冯兴转过身来,有些狼狈的面容上露出一丝自嘲的浅笑,“故人相见,没想到竟是在如此境地,见笑了”。
那人摇摇头,“见笑谈不上,虽形容有些狼狈,但冯大人风姿不减当年。身陷囹圄,依旧坦然处之,这份心性就远非常人可比,高全佩服”。
不错,来人正是景庆帝最信任的高全。
“高公公,是冯兴让陛下失望了,冯兴该死。高公公有话便直说吧。”
“冯大人,暴雨是天灾,怨不得你,这点陛下心中明白。只是堤坝被冲毁这件事一定要有人负责。”
二人同时想到了三年前。
那时,朝廷拨了不少银子来修建沂河堤坝。银子刚到沂州,就赶上了东楚的多事之秋。而景庆帝的帝陵也到了修建的关键期。
想到沂州多年来一直风调雨顺,于是景庆帝就偷偷地抽调了修建沂河堤坝的银子来修建自己的帝陵。
这件事除了景庆帝,就只有高全、冯兴知道。
本想着等缓过来就再给冯兴点银子以加固堤坝,只是还没来得及行动,这场暴雨就如此来势汹汹,令人措手不及。
“高公公,冯兴明白。陛下派了李中大人前去调查,就是相信冯兴能处理好这件事。冯兴深受陛下大恩,无以为报,而今只能用这残败之躯来报皇恩了。”
冯兴的语气异常平静,从堤坝被冲毁的那一日,他已料到会有这一天了。
高全轻叹了口气,这冯兴确实是个人才,这些年在沂州的表现也有目共睹,只是,运气不太好。
“冯大人,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吗,但说无妨。”
“宋王殿下与李中大人离开沂州的时候,派了亲信之人先接管沂州,还望陛下能派个可靠之人接手沂州。是冯兴对不住沂州百姓,希望陛下对沂州多看顾些。”
“冯夫人和冯公子呢,可有什么交代。能做到的,高全绝不推辞。”
高全对冯兴的印象一直不错,而今更是为他可惜。
到了这个地步,近乎交代遗言,他心心念念的竟还是沂州的百姓。
想到娇妻弱子,冯兴风轻云淡的外表终于碎裂了几分,通红的眼睛再也再遮不住那隐藏其中的悲伤。
他与江氏是结发夫妻,江氏虽出身沐国公府,却没有世家千金的骄奢之气,二人感情极好。沐国公这个老泰山对自己更是好,待自己与亲子无异。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是他对不住沐国公。
“我死之后,他们自会回沐国公府。岳父大人是个重情义的,不会不管他们母子的。高公公,冯兴愿一力承担所有的事,只盼着不要牵连任何人。”
“好,你的话我会带到的。冯大人,请受高全一拜。”
高全不顾冯兴的闪躲,诚心诚意地对冯兴深深一拜。
高全离开天牢的第二日,冯兴自戕的消息就传了出来。
还有一日,景庆帝就要当堂审问沂州一事了,冯兴却在这个关口畏罪自杀,还留下了一封认罪的遗书,直言不讳都是自己的罪过。
得到消息的李中当先赶到天牢,只见到了冯兴已经僵硬了的尸身。
李中惊怒非常,大理寺的人都是干什么吃的,连一个犯人都看不好,竟让冯兴偷偷藏起了一块碎碗片,冯兴就是用这块碎碗片了结了自己。
李中私心里实在不想让冯兴走到这一步。
在沂州的日子,冯兴是怎么心忧百姓的,他历历在目。
哪怕证据确凿,哪怕连冯兴自己都认罪了,李中仍觉得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
直到看了冯兴的遗书,李中觉得好像明白了什么。
冯兴在遗书中表明,的确是他挪用了修建沂河堤坝的银子,不是为了中饱私囊,而是想到自己的家乡甘州在西北不毛之地,百姓常年困顿,又遇上蝗灾,生活更是苦上加苦,他就命人偷偷去赈济甘州了。
李中想到,前两年的确是有位不留名的富商捐出了大笔钱财赈济甘州,而后很快就查无此人了,原来那人竟是冯兴吗。
冯兴的遗书的确经得起推敲,因为赈济甘州的事是真的。
不过那笔银子是冯兴剿匪得来的,那个时候正好赶上甘州蝗灾,他狠狠心没有上报。
合上遗书,李中长长地叹了口气。
冯兴,真是可惜了。
……
宁王府,灵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