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赈灾,首先会划分灾区。
官道上的驿站除了负责运送军情之外,同样也负责运送水情的情报。
一旦当地官员确认了受灾的地区,京城那边便会迅速开始统筹灾区周边行省调遣存粮,然后经由水路或者陆路进入灾区赈灾。
若是受灾面积广大,那么赈灾的队伍势必还会有驻军陪同,以防有山贼流寇趁此机会劫掠、作乱。
等到赈灾粮饷进入灾区,大致会按照灾情轻重缓急再进行划分。
若只是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大部分灾难流离失所,便迅速用赈灾钱款开展重建工作,帮助灾难重建家园、抢种新粮、恢复生产。
若是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当地民众也因此出现较大伤亡,那首先便是组织官兵和灾民掩埋尸体、清淤排污。
同时,赈灾粮也会由负责官员建立赈灾的粥厂,为无家可归的灾民们发放稀粥来果腹。
等到灾情开始逐步被控制,官府便会进一步分拨救济粮和钱款组织以工代赈。
开始组织那些灾民进行筑城、筑堤、建房等等,同时为他们发放粮饷,让他们开始获得收入,从而进一步恢复当地生产和生活。
等到洪水彻底退去,以工代赈也将那些受到洪涝侵害的地区恢复一些,这样的灾难便算是进入了尾声。
可若是中间任何一环出了问题,又或者各级官员牵扯到了贪腐或者倾轧,开始扯皮推诿,灾区便肯定会出乱子。
不过,这个方案却是神州大地上的民众通过无数血与泪总结出来的经验。
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来看,这个方案的确可以应对大多数的天灾,即便拿到后世也相对具有参考和学习价值。
可,这样的方案还可能会遇到一个关键问题,那边灾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受灾民众的人数。
如果灾情极其严重,受灾民众数量太过庞大,这套赈灾机制便会超越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极限。
一旦如此,那么灾情便会呈现出一种控制不住的情况。
灾民们因为求生本能会拖家带口朝着未受灾的地方逃难,当地官员无法募集足够人力,掩埋尸体、重建家园等恢复生产生活的措施也无法实行。
如此恶性循环之下,便会出现粮食短缺、瘟疫横行的局面。
“晚上还在家睡觉,远方就轰隆隆地响,然后大水就来了,还好我们村在山上,没被大水冲到。”
“官府是组织人建了粥厂,但是粥厂的粥根本不够分,后来听说有地方还有人反了,杀了粥厂的长官和官兵,现如今还在打仗呢。”
“唉,我们村和隔壁两个村子都被大水冲了……我一家十三口,现如今就只剩下两人……呜呜呜……”
所以,张子安通过那些在来到了客栈和曲艺大舞台前领粥的难民知道这一切之后,便可以推测北方真的要麻烦了。
不过截止目前为止,张子安倒是并没有在众多难民里发现有人疑似生病,暂时不用担心会有瘟疫传过来。
可转念一想,张子安也知道山东和淮北距离金陵也是很远的,那些染上疾病的人很可能已经因为饥寒交迫而死在了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