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理在这边寒暄了半天,也不见张茂回来,只好带着人继续瞎扯,顺便吃一顿食肆新出炉的午餐。
封建时期的百姓勤劳,一般都是寅时末(5点)起床,干完早活后,辰时初(7点)吃早食。在最初的时候,由于大家普遍很穷只能一天吃两顿,早食过后,一般在申时(15到17点)吃晚饭,也叫夕食。
一般情况下,除了抢收平时是没有午餐吃的。
但早晚两顿之间相隔太久,很难支撑长时间的重体力活,因此人们就把早食的时间往后挪,晚饭稍稍提前,还是一天两顿。
等白芨来了村子以后,强势引入午餐的概念,将原本作为正餐的早食化简,引得众人争相效仿。多出一碗清水粥、野菜汤,却能保证每隔两个时辰就有热乎乎的东西进肚,干活的感受比之前好很多。
从此,一日三餐不再是城里人家的专属,尤其是红薯的出现,煮一个就能解决早食问题,瞬间解决了心疼粮食的困扰,慢慢的周边村落也开始学着吃。
别人有没有发现问题,孙大人并不知道,但他作为宁水县的父母官,在这次人口清查当中注意到了一个情况,全县人口的爆炸增长并不仅仅是因为新生儿带来的,死亡人口的减少也是关键。
按常理说,百姓有了红薯和土豆这种高产神物,饿死人的现象几乎不存在,似乎可以解释。但他心里总觉得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百姓的寿命平均延长了至少两年。
“师傅,您在想什么,饭菜不合胃口?”
私下里,白明理和孙县令以师徒相称,是正经磕过头敬了茶的,并不是口头上的那种。他见到师傅对着木头餐盘发呆,以为是今天的菜不好。
徒儿的关心让孙县令很是受用,只要大小姐不倒,徒儿以及整个村子都会水涨船高,有这层关系在,哪怕自己不在了,孙家也不会败落得那么快。
“明理,你们村一直都是这个时候吃第二顿吗?”
一天十二个时辰,午时(11到13点)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段,阳气最重的午时三刻因为能镇压阴气用来刑斩杀犯人被大家熟悉,所以讲究一点的,基本会在午时之前把饭吃完。
而前山村食肆的开饭时间却是以午时为区间,这让孙县令很是不解,抛开真实身份不谈,大小姐可是正经大户出身,受十几年标准贵族礼仪教导的。
白明理呆愣了一下,想起自家媳妇曾经好像也有过类似的疑惑,便小声问道:“师傅,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吃饭的时间都是跟大小姐学的,她说吃饭规律不一定能让人长寿,但能少生病。”
“原来是这样。”孙县令被长寿这个字眼狠狠戳到了心窝子,涌现出诸多的想法,恨不得立即去各大医馆好好查证一番。
对呀,只有一个人名和年纪自然看不出来百姓增寿的原因,但医馆的脉案和药材销售却能反应出大家的身体状态。
如果真是调整吃饭时间的功劳,肯定不会是个例,百姓因为做对了这件事集体少生病,那么某类药材的销售和价格应该持续走低才对。
“明理,你给为师说说,你们之前是怎么吃的,之后又是怎么吃的。”
白明理不明所以,原原本本讲了一些习惯的改变,还着重说了尽量不喝生水这件事。
一旁的孙县令听得频频点头,两顿变三顿,均匀间隔每顿饭的时间,勤洗澡换衣,不喝脏水……
这些事情虽小,可他心里已经有了判断,自己用不着去医馆查档,大小姐真是太神了,宁水的老百姓有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