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却极不安分,不仅做起了生意,还参加了科举考试。
身为国公世子,这不是与贫民子弟争名夺利嘛。
张之极与东林党为敌。
再加上张之极狂妄自大,不听自己的指挥。
这令张凤翔对张之极毫无好感。
趁你病要你命。
张凤翔对张之极进行了无情的打压。
而张之极却毫无还手之力。
张凤翔十分开心。
接下来,自己将此次叛乱平定。不仅能够升官发财,还能名垂青史。
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张之极率领家丁部队北上返回沧州。
张凤翔则挥师南下,前去平定于弘志叛乱。
张之极也不是毫无收获。
他通过平叛了解到了南直隶、山东等地的民间疾苦。
也通过对叛军的仁慈处理,获得了大家的感谢和赞美。
张之极购买了黄三太和董渠大量的良田。总数超过了三万亩。
再加上他前期购买的土地。现如今已经达到了四万亩。
这些田地,需要雇佣大量的佃农。将这些农田租给叛军,就能让很多家庭获得生计。
另外,张之极在南直隶拓展了许多生意,也是需要人员的。
自己的家丁部队损失惨重,也得扩充兵员。
这些都为叛军、流民提供了谋生的机会。
张之极知道,通过买田、做生意来增加百姓的工作渠道,就能让百姓增加收入。
而百姓手里有了钱,哪还有造反的心思呀。
相反,他们还能成为国家稳定的基石。
大运河途经沧州境内。依托这条大明的生命线,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工作的机会。
所以,张之极在返回沧州的途中,就在谋划着如何安置叛军、流民了。
平定叛乱,是必然的。官府获得最后的胜利,也是最终结果。
相对于平叛,如何安置大家,如何让大家过上正常的生活,才是关键。
也是更难的。
张之极回程,走的并不快。
他到达南皮时,还特意看了看当地的产业。尤其是自己置办的那些生意。
城外,杂交水稻和土豆早已经种植完毕。
运河边,各种商铺也是沿河而立。
张之极特意将沧州及其下属三县的特产,贩卖到京城。
毕竟他在京城也有自己的销售网。
价格方面也十分公道。自己从中也赚不了多少钱。
张之极的态度就是,去除成本,能够有一点利润,保证不配就可以了。
这与做生意的本质,是相冲突的。
而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增加沧州地界百姓的收入。
要知道,在张之极来沧州之前,当地的产品也称向京城供应。
可惜,路上的成本,各地官府吏役的盘剥,京城人士的不认可。导致沧州地界的货物没有在京城获得市场。
张之极就不同了。自己本身就要微利。
沿途的盘剥,也被其制止了。
京城的销路也不成问题。
这几点足以让百姓获得足够的收入。
张之极此举,自然获得了沧州上下一致好评。
官府从中获得赋税,商人和百姓从中获得收入。
大家都能从中获益。
张之极与南皮县县令杨鸿,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杨鸿知道自己担任南皮县县令是张之极力荐。
两个人是同科的进士,都像干出一番事业,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杨鸿自打来到南皮县,就对南皮各村各庄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他对张之极说道:“大人。南皮这个地方真是穷呀。风调雨顺的时节,百姓还能有口吃的。到了灾年,那就惨了。卖儿卖女,背井离乡。”
张之极说道:“所以我们就要千方百计让百姓增加收入。平日里有积蓄,到了灾年就不慌了。这个杂交水稻产量极高。不仅百姓的收入能够增加,朝廷的赋税也能增加。土豆更是高产作物,起码能让百姓有东西吃。到了冬季,最好能够搞一些温室,种一些反季水果。京城那边需求十分旺盛。就是咱们南皮当地的富人,周边各州县的富人,也会购买的。”
这些都是张之极在京城的经验。
而且是成功经验。
杨鸿自然举双手赞同。
张之极知道,只要按照这个思路去做,用不了三年,南皮的百姓收入就会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