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相互印证,反倒是让交流的气氛好了许多。
算是间接的让两个人度过了陌生期。
就像是康学铭说的那样,其它几位的家都在京都,直到第二天的十点多,他们五个人才算是正式的见了第一面。
五个人里,除了康学铭和李然,还有另一位导演侯广荣,也是跟康学铭同一年代的导演。
剩下的两人是两位文学编辑,还兼做着几部影视作品的编剧。
也就是这一次碰面,李然才知道,原来他们这一个筹备小组只是名字好听,其实更主要的是创造一个新的架构选择,而不是李然以为的直接入选了开国大典的筹备小组。
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意思。
开国大典在电影界是一部经典影片,是由三十多年国家亲自批复的一部为庆祝建国四十周年,以国家大事为主的纪实电影。
除了现如今的技术发展,其它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这一部电影都可以说是很符合国家的需要。
而这一次为了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也是有考虑到现如今先进影视技术的发展,所以国家针对这部电影有两套方案有待选择。
一个是直接沿用以前的经典版本,这不用多说。
因为当时许多经历了抗战的老人都还健在,里面还有一些珍贵的党政领导干部的亲自参与片段,是现在重新拍摄所不能提供的。
即然是回顾庆祝当初的盛况,那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也是一种对先辈的尊重。
再一个考虑,才是重新拍摄一部新的电影,来表达此时文艺发展的进度。
并且以新怀旧,让更多的观众更能清楚的知道当初的不易,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两套方案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谁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一些领导商议过后,最后还是做出了保一手的决定,前一个版本保留,并做为第一备选,准备用这部电影迎接建国七十周年的庆典。
但同时成立几个相关的电影筹备组,对新的开国大典进行商议和讨论,形成几个新的架构和内容补充。
到年底的时候,进行一番新的论证,看看有没有比较合适的方案出来。
最终再确定是延用老一版的电影,还是新拍一部开国大典。
如果是新拍一部,大家还要看一看用哪一个比较合适。
按李然这里的情况,那就是如果最终的方案选择他们,最终的导演组肯定是李然他们几个。
其它的情况嘛,这一次的筹备只能当成是一件“技术研讨会”。
所以这一次的筹备组织才显得这么“简陋”,但从人员配置上来看,又得说是对这一次筹备的重视。
这里面的情况是李然以前所不知道的,所以在几人的会议上得知这种背景,李然才发现,这好像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啊。
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情还是好事,李然自然做足了十二分的准备。
用不用再说,可是到年底拿出来的东西不成,那就是丢他们这几个人的脸了。
谁也不想到了最终评审的时候,受一堆人的胡乱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