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来到地安门东大街,也就是帝都必打卡的网红景点—南锣鼓巷,京城第一坑景点当然是王府井,南锣鼓巷是当之无愧第二坑景点,还都是卖网红小吃的。
南锣古巷修建于元朝,与元大都同龄,长787米,宽8米,东西两面共有16条胡同整齐排列,俯瞰整个街区犹如蜈蚣,又称蜈蚣街,明清时期京城着名的“富人区”,达官贵人也有不少。
走进南锣鼓巷,众人不由得唏嘘起来,仿佛走进了一个大型贫民窟,不少房屋毁于76年的大地震,百姓也就拆了盖成小楼,青砖、红砖很不协调,过道也盖了不少小厨房,电线扯的到处都是,完全不是几十年后的南锣鼓巷。
叶家在西单的四合院分给纺织厂二十多户家庭居住,作为“富人区”的南锣鼓巷当然也逃不了割韭菜的命运,早在五十年代初南锣鼓巷房屋的屋主纷纷主动捐赠四合院,这些四合院也就分给北郊那边工厂的工人居住。
要知道1948年京城人口只有203万人,1949年人口达到414万,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数百万人涌入京城支援建设,京城的有钱人还不把院子主动捐出来,大清早已亡了。
三十多年的发展,京城的人口经历爆发性的增长,如今人口高达920万,三环之外都是农村,京城的住房资源可以想象有多紧张。
南锣鼓巷三进的四合院少说住着二十户家庭,每户也就十来平方,工厂分房哪有那么容易,这几年知青也都基本返城,有的甚至一家三代住在一个屋里,也就不难理解百姓把四合院盖成二层。
京城住房有多紧张,人均居住面积仅4.8平米,平均,大家懂的,有的人住在数千平方的四合院,有的人住在三室一厅楼房里,南锣鼓巷这边市民人均居住面积恐怕不足2平米。
皇城边的大杂院京城市民非常苦逼,这些房屋产权都是国家的,稍微远一点的有腾退补偿,住的近市民那就真的悲催了,腾退补贴差不多可以到五环买个厕所,也只能耗在这里不走。
京城的四合院也能过户,例如国民姥姥“孙桂田”于1980年耗资元购买了一个四合院,那可是元,一级工人的工资也才30块钱,一级工人不吃不喝72年才能买起一个四合院,吊打全球房价。
这年代在京城囤积四合院就是做梦,且不说京城没有多少独立的四合院,没有四九城的户口不能在四九城购买四合院,三环之外可也没有宅基地一说,一户一宅政策那也是1986年才开始实施。
众人漫步在南锣鼓巷胡同里,本来就不宽的胡同,两边又私建了不少屋子,好在积雪清理了出去,否则走路都是一个问题。
一个大四合院住着数十户家庭,四合院里面的厕所恐怕早已改为住房,很是好奇这么多人是怎么上卫生间的,好像也没有看到公共卫生间,皇城脚下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