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审美是可以人为培养的。
比如“锥子脸”、“小鲜肉”、“娘炮”、“韩流”、“哈日”、“哈美”……
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呢?
风俗习惯——起源于政治、壮大于环境!
人是社会群体性生物,社会群体生物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可以被培养的!
……
“先有政治层面,再有环境层面。”
——这就是清朝旗人女子发型的真正成因。
而且,伴随着清朝存在时间的越长,“旗头”也就越大!
那个着名的将“鞋底子”顶到头上的发型,要到乾隆上位以后才出现。
背后的原因就是雍正改革,给乾隆留下了富饶的底子,同时,在乾隆的穷奢极欲下,各地送往宫中的金银珠宝极多。
东西多了,昔日的“两把头”发型,就又戴不过来了。
于是,头顶的发型,就变得更大!
清朝各个时期的皇族女子古画,足以证明了我的这段话。
当“两把头”发型,已经无法容纳增多的发饰,于是,出现了“架子头”。
也就是制作发架,将头发盘在发架上,利用增大的面积,来佩戴首饰。
有一句诗:
“头名架子太荒唐,脑后双垂一尺长。”
这首诗谁写的——旗人得硕亭。
到了乾隆后期,伴随着堆积在旗人家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
“架子头”也戴不过来了啊!
只有再次增大佩戴面积。
但是,人的头发能有多长咧?
“架子头”都快盖不住了……要是再造大一点,那不是光秃秃的,太难看么!
于是,就出现了内藏支架,外裹假发的“大拉翅”。
也就是旗头板。
就是那个形如门楼的鞋底子。
使用的时候,先盘了头发,然后将“大拉翅”戴上去。
再将各种发饰,插在“大拉翅”上。
“大拉翅”增大了插头饰的面积,自然能够佩戴更多头饰了。
这玩意就相当于什么呢——身高不够,增高鞋来凑!
现今清宫影视剧中,最常出现的那个,就是这玩意。
当然,他们那种“在头上插花戴首饰,空出旗头”的造型——这是在扯肌八蛋!
实际上清朝发饰,首饰是要插在发冠旗头上的。
放了这么多古画,哪个将单独一朵大红花,顶在脑瓜子中间了?
脑袋正中放一朵大红花的模式,并不存在!
头花首饰,必须要放在旗头两侧。
清代古画,只有多铎老婆等寥寥几副,才在旗头中间放了一朵小花。
但是,她的主花,依旧是放在旗头两侧。
也就是说旗头两侧有主花的情况下,头顶正中旗头上,可以有小花。
但是,插在旗头两侧的头花,必须更大!
不管是古画也好,还是文字记录也罢,亦或是老照片也好,都是这个规矩。
这是真实照片,真人图片是发不上的,我打了码。足以看到,就算到了清末,依旧是这个规矩
……
这就是清朝头顶“鞋底子”,越来越大的原因。
“大拉翅”的面积有多大——一般规格的,都长达一尺。
最大的大拉翅,单单高度,都能达到一尺左右。
你说“大拉翅”用来戴首饰的面积,有多大?
清朝的首饰装扮,正应了乾隆的“富贵眼光瓷”。
实际上,清朝发饰,做工并不差!
单个摘出来,那做工真要赞一个精致。
但是,你一股脑堆积在一起,就特么真庸俗了……
……
孔胤植看着身边的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