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三嘴角勾起。
就算掺了铁丝,在我这没开锋的长刀面前,也要一刀两断!
他宛若灵活的猴子,抓着巨盾,一个翻身,来到盾牌后方。
随手一抄,一柄六尺长的步战长枪,出现在了手中。
他的这一把长枪,半尺长的枪刃后方,有几寸枪杆上密密麻麻遍布小钉。
这是为了防止被高手侧身避过枪刃,反手抓住枪杆,夺走兵器的。
名唤太宁笔枪。
是北宋时期,边军发明的一款实用利器。
土木堡之后,在文人集团的帮助下,草原得以统一,大明好不容易瓦解的北方强敌,再一次出现。
英宗复辟后,历经天顺朝、成化朝的打击,到了武宗时期,大明终于再次干掉一统草原的小王子。
至此,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变成了零零星星的小规模战争。
军事态势的改变,使得武器也越来越趋向于小规模作战化。
太宁笔枪、静戎笔枪,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次成为边军主流。
就是圈内这个
(注:长枪的九种种类,在《武经总要·器图》有详细记载。)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兵器、战术,是为了国家战略服务的。
包括戚继光兵法在内的先贤着作,一样基于这个前提。
也同样包括我们在西南豪杰,所用的冷兵器,也是因为这个……
在国家战略层面,动枪、动炮,和掂根棍子上去砸,是不一样的。
至于这根棍子——是不是狼牙棒……
反正都是棍子!
反正没开枪、没放炮……
钝器叫摩擦,冷兵器叫对抗。
那动了枪炮……
就叫战争了……
虽然王辅臣这个反向打草谷男儿,是不多留存于史书中的的豪杰。
但是,明中期以后,边军常备武器的改变,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了……
王辅臣是史书上的唯一,可不是真实大明的唯一!
只不过,别人没有他这么大的名头罢了。
这就是当初母猪台上,张献忠见到王辅臣之后,不曾重视的原因。
“反向打草谷?”
身处边军,谁不会啊!
要不是文官扣咱们钱粮……
太祖、成祖他老人家,可是在边境画了一个圈!
敢过来放羊?
等同侵犯!
打得就是你!
……
船队已经抵近。
对面船上清军那燃烧的火绳,清晰可见。
“手榴弹准备!”
谢三大吼!
整个人却已经猫着腰,脚踩马步,宛若脚下生钉一般,钉在了大盾之后。
谢三携带的手榴弹,只有十颗。
这还是曹督辗转从军中得到的。
为了最大限度的隐蔽行动,曹化淳尽量不与明军取得联系。
这些手榴弹,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
谢三作为曹化淳身边的亲信,自然知道这些。
眼见就要冲到清军面前,谢三咬着牙,低吼道:
“都瞄准了,待我破开船队,照着通道左右两侧的船只招呼!
兄弟们,我们的使命只有一个——送左先生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