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起西部的老秦军民约五万人,顶在前锋作炮灰。
至此,西北部汉军总势力达到了恐怖的二十余万人,全部归由章蟜指挥。
章蟜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当年攻打青氐之时,章蟜的蟜字营只有五百余人。十余年间,已经发展到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地位,汉国崛起之速可见一斑。
公子昂的魏军吨称十八万人。栎阳的渠梁政权毕竟根基深厚,甘龙竟然也纠结起十万老秦人,配合魏军沿泾水沿岸与章蟜对峙。
至此,泾水两岸,集结了近五十万人马,也算是进入战国以来,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大战役。双方指挥层都谨慎对待,不敢稍有闪失。
章蟜集结儿良、端木伯御、庆载等人商议军机,在吴起部不便参战的情况下,平定关中,就由在座的四位汉国高层负责指挥。
端木伯御主张选择强攻一处渡口,突破之后,迅速建立滩头阵地,然后骑兵过河,在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骑兵绝对是无敌的存在。
端木伯御的主张没错,在这个时代,骑兵绝对是碾压式的存在。不过前期需要步兵打开突破口,在对岸严密防守之下,必然会出现大规模伤亡。
儿良主张不急于强攻,毕竟这样会造成大量的伤亡。敌人已经给围死了,不急于一时。且慢慢消耗对手,等待战机出现。
这在战国时期是常有的事,一场仗打个几年之久都很稀松平常。长平之战前前后后打了三年,仅对峙就对峙了两年多。反倒是决战很快,一旦战机出现,一击即溃!
与端木伯御作战风格发生变化一样,这些年来的时光沉淀,曾经勇往直前的赤脚少年也穿上了鞋,作战指挥风格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儿良对战争的分析,往往基于后勤保障的基础,只有后勤无忧的军队,才能安心静气地打好理性之仗。
而散关被碎石湮没之后,南郑盆地、成都平原的粮草辎重便开始源源不断地向雍城方向运输,汉军有足够的成本来耗死魏军和栎阳政权。
儿良此后的作战策略,都基于这种理论,强调后勤支撑,主张后发制人。若干年后,吕不韦主持修撰的《吕氏春秋》将儿良列为“天下十豪”之一,对其的评论是:“儿良贵后”。
章蟜听完两位建议,频频点头,但没有表态,转身问计于庆载。
庆载自归附汉王以来,直接进入秦国当卧底,成功策划了嬴渠梁抢班夺权,促成了公子向西逃雍城,挑起了二公争位之战,实属祸秦之首。
此次终于回归汉家,庆载心中欢喜,更是铆足了劲,拿出平生所学,出谋划策,绸缪帷幄。
“端木将军之计,过于激进;儿将军之计,略输保守。不过二位将军皆着眼于‘进’。庆载不然,落子于‘退’,此我与二位不同之处也。”
儿良与端木伯御皆面露惊讶之色,战场之上,大家都讲究一个高歌猛进,而这位汉王十分器重的鬼谷门人,却在……言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