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光有一个噱头,把人骗到岭南去,又没有实惠,百姓也不是傻子,肯定会跑回来。
到时候百姓们把真实情况一说,那就全完蛋了。
“真正的实惠,还得是贸易和工业。”
贸易就是南边的海上丝绸之路,工业就是把岭南的产品进行加工,输送到全国各地去。
这两方面如果能做好,岭南的发展自然能走上正轨。
“但这一切的前提,还得是航运!”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得聚焦在航运上。
韦安平顿时产生了一股冲动,要去看看大唐如今的航运,到底发展地如何了。
想到这里,他直接进宫见了李世民。
“陛下,大唐的航运,发展得如何了?”
“先生怎么会问起这事?”李世民随口一问。
“因为它太重要了。”韦安平认真道:“好多未来的计划,没有航运就没办法完成,只有航运发展了起来,那些计划才能实现。”
“朕知道,朕也一直在关注此事。”李世民笑了笑,扭头朝内侍道:“召工部尚书入朝。”
“是。”内侍领命而去。
“航运之事,一直都由工部的水部司负责。”李世民解释道:“包括造船、疏通航道、开辟运河等大小事情。”
“原来如此。”韦安平松了口气。
当初他只是跟李世民提了航运的重要性,表示大唐要发展,航运也是重中之重。
但他却没有提出具体的发展方向,也没有给出太多的建议。
其他的事情,几乎都是李世民和朝中官员去做的。
没想到,李世民做得还挺好。
从他对于航运的了解来看,说“一直在关注”也没什么问题。
在等待工部尚书的时间里,韦安平干脆把自己“扭转岭南形象”的计划,跟李世民简单说了一遍。
听完之后,李世民顿时有些面色古怪。
“先生觉得,这样就可以改变岭南的形象?”
“彻底扭转,估计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可以改善一些吧。”韦安平自信答道。
“先生这是南辕北辙了呀。”李世民叹息道:“天下人害怕岭南,害怕的是岭南的厉瘴和蛇虫毒物,只有解决这些,岭南的形象才会有所改变。”
“也是哦。”韦安平恍然大悟,顿时挠了挠头。
原来是我想岔了。
不应该宣传什么“三季稻”,而是应该请孙思邈来站台,宣传治疗厉瘴的手段和药物。
只要能保证去了岭南,不会莫名其妙地生病,然后莫名其妙地死去,那么总会有人想去岭南闯一闯的。
但好像也没有“南辕北辙”那么夸张。
宣传治疗厉瘴,是为了消除岭南的恶名;宣传一年三熟的水稻,是给岭南增添美名和吸引力。
两者都可以做,甚至可以并行一起做!
韦安平把这番话一说,李世民也颇为认同。
“既然先生想写,那就写吧。”
他倒是无所谓,反正开发岭南的计划,早就定好了。
如果能够改善岭南的形象,对计划也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