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这一本自己以前无论如何都不会去读的书,却在来到这里一天的时间就从原文到注释通读了两三遍。
起初只是为了应付一下,可是却在接下来的几天为了写学习心得,在翻阅大量相关资料后,慢慢提起了兴趣。
说实话,我觉得自己以前挺孝顺的,从小母亲怎样安排,我就怎样去做,即使天天学习到十一二点,即使没有时间交朋友,甚至受了委屈不能哭……母亲让我要强,我就像男孩子一样去竞争,父亲没本事,我就和母亲一起看不起他,无视他,认为我们家过得不好,就是他没本事,懦弱造成的……
我一直在努力向上爬,想得到母亲的肯定,想让别人瞧得起。可是我现在知道错了!一切都是错的。
首先我们的生命是源于先天无形的智慧,就当前而论呢,父亲给我们无形的生命,母亲给我们有形的身体。
无形的生命源于时间,中国古代就叫做阳。有形的身体源于物质世界,我们的传统文化叫做阴。
这个世界是由时间和物质构成的。如果用人的角度来讲就是,男女阴阳构成后天世界。
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父亲为阳,母亲为阴,我们都用父亲的姓氏,因为父亲给了我们无形的生命,母亲给我们命名,代表母亲给了我们有形的身体。
不管是姓名还是身体,都是父母共同赋予我们的。
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就是承载着父母的能量而来,缺一不可。看不起父亲,就是看不起自己,何来孝?
不孝不敬自己的父亲,就是忘了本,忘了根,忘了无形生命的智慧,如何能好的了。
《父母恩重难报经》云:尔时。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而我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希望不要再有人,有我这样的遗憾。
《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我曾反复思考过,为什么孩子教育有失是父亲的过错而不是母亲的。
查阅典籍受到启发,男女本就因为身体原因,社会原因等等造成婚内分工不同,母亲主要管生养,父亲主管教育。
因为母慈,父才能严;而也正是父严,母亲才能慈。一人难扮双面,而男人天生属阳,属无形的智慧,又身体比女人健硕,则更适宜引导,威慑教育孩子。
打个不太好听的比方,如果,母亲非要每天严厉的管教孩子,时间长了,不免性格刚硬,脾性凶悍,常常要河东狮吼,是不是像只母老虎……(笑)
这样长久下去,和女性天性自带的柔弱似水不符,宜生病;且女性本属阴,过于阳刚,也会阴阳失调,难以养性……
所以,对父亲的不孝不敬,罪过实在太大。长辈做的不好,那是他的因,自有他的果。但自己不孝就是自己种的因,自己要受果报。
所谓个人因果个人了。
以前没学过,不知道,糊里糊涂过活,现在知道了,在这里要向大家真诚的忏悔,也希望父亲在天之灵,原谅女儿的无知。
《弟子规》有说:亲有过 谏使更 , 怡吾色 柔无声 ,谏不入 悦复谏,号泣随 挞无怨……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
父母有过失,儿女当竭力劝谏,不该心生不敬,更不该看不起,或任由不好的事态发展。
虽然当时不懂,现在懂了,我依然要忏悔……如果能早点明理,早点劝慰母亲,而不是一味的顺从,也许我现在依然会拥有一个平淡却健全的三口之家。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自己不重视名节,为了名利,始乱终弃,不爱惜身体,不止伤害了父母留给自己的这具身体,更是给他们脸上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