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惠城花了一个小时回到鳌头,到家里接上了杨蓝和李亚军就直接往汇阳赶去。
“怎么样今天?事情搞得差不多了吧?”杨湛一手开车一手摸了支烟出来,没有午睡,开车久了有点困意,点支烟说说话可以恢复精力。
李亚军坐在副驾驶位,侧身掏出打火机递给杨湛:“熟门熟路了,我们也是刚刚才从那边回来。”
“弄了多少啊?”
“295万,这次减少了鞋子的品种和数量,加多了一些秋冬季节服装的选配,我相信拿回去后肯定都是畅销的款式。”
杨湛打了个哈欠,抽了口烟,换了只手开车:“运输车辆联系好了吧,要不要我再去找人?”
“不用。”后排的杨蓝大马金刀的坐在后排中间:“上次帮我们运输那个司机有空,正好找熟不找生,别看这次多了十多万的货款,但一个货柜还是可以装下来的。”
“行~你们自己能熟练流程操作是最好了,等下跟我朋友吃饭,有什么需求尽管去问他们,做生意,也不是谁求谁,他们能找到一个内地的销售渠道,也算是为自家企业拓宽市场了。”
杨湛开着车直接转进了光辉公司办公区,下车后推了推李青山的办公室门,发现里面没人,这才打了个电话给他。
杨湛和李旻、张鸿昌毕竟熟悉程度有限,把李青山叫上能拉近相互关系,再者跟李亚军他俩说得好听,实际上像这边的大厂还真不怎么看得起杨蓝他们这点销量。
毕竟现在这些厂子做外贸订单正是风起云涌的时候,还没有到十几年后大家内卷竞争,连蚊子腿都要咬两口的地步。
就在门口打了个电话,原来李青山下午就出去和他们玩去了,现在正和李旻这几个厂二代在李佳宁的别墅会所里打着牌呢。
杨湛一乐,正好不用费心思找地方吃饭,李佳宁的别墅会所请的厨师和选的食材真心不错,挂上电话杨湛就上车往那边开去。
“怎么了小湛,你找的人不在啊?”杨蓝趴在杨湛椅背上好奇的问道。
摇了摇头,杨湛解释了一句:“没有,这里的二老板,我本来想叫他一起去吃饭的,谁晓得他们下午就混在一起了。我们现在过去,带你们见识一下富二代为了招待朋友特地搞的小会所。”
李亚军回头和杨蓝对视了一眼,两人都不晓得杨湛在这边的关系到底有多么复杂,只能说他们在小地方可没这么多有钱的熟人。
车子开回主路,杨蓝又想起什么,拍了拍杨湛的椅背说道:“对了,这次回去后我准备叫青哥也去商业城帮我做事,他那个小店就只能混个温饱,要是他能帮我盯着店铺,那我以后可以轻松很多,跟亚军多出来找找渠道也有空闲。”
讲完后还不忘解释一下:“唐秀梅和张红英两人毕竟做久了家庭妇女,在店里卖卖货还行,真管起事来不那么让人放心,所以我和亚军都不怎么敢外出太久。”
“青哥?杨立青啊?”杨湛好难得又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对啊,难道还有个其他的青哥?年年都到我们家拜年的,小时候对我们那么好,需要这么奇怪么?”杨蓝不满的说道。
杨湛摸了摸鼻子掩饰了一下自己的尴尬,事实上杨湛还真有好些年没有见过他了,因为上世杨湛不怎么回老家,还经常把父母接到鹏城生活,所以好多年都没有跟杨立青见面。
这位大哥比杨湛大了五六岁,别看也姓杨,但论亲戚关系的话只能算擦了边的表哥而已,他父亲倒是和杨湛老爸是隔村的朋友,但他母亲确是杨湛妈妈的堂姐。
所以杨立青从农村出来后就一直跟着杨湛的小舅做事,是个非常诚实肯干的实诚人,九几年的时候,杨湛家还和小舅舅家住在一起,因此那时候已经赚钱的杨立青对杨湛和杨蓝都非常好。
而且这位表哥后来成家立业,自己转行去做装修包工后也赚到了钱,对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的杨国正和唐桂香都非常照顾,逢年过节也都带着老婆小孩去探望,讲真的,他比杨湛那些真正的堂兄弟和表姐妹都更让杨湛感到亲切。
“青哥都快三十了吧?他那家小鞋店还在维持着呢?”思绪一晃而过,杨湛用问句转移了杨蓝的猜疑。
杨蓝讲起来也有些不落忍:“哎~维持着呗,小打小闹也没找到其它的路子,快三十岁了还租着个店面当住房,当初和小舅他们一起搞鞋厂,其他人都亏本撤退了,就他还傻傻的接下这烂摊子,这一搞就五六年,只能混个温饱没什么起色。”
想想也觉得搞笑,九十年代的时候,杨湛的小舅舅竟然可以掏出二三十万来,被人忽悠着跟四五个从粤省打工回去的年轻人创业开鞋厂。
关键是这些土老帽一点不讲市场规律,什么市场调研、什么铺货渠道、什么产品定位统统都没有,连个设计和定价都是胡乱搞的。
啥事先不干,首先就下狠手把一整套的冲压机、打磨机、绣花机和电动缝纫机都采购了回来,就连死贵死贵的脚模都买了好几百双,更别说各种皮革、胶底还有胶水啥的。
杨湛是学了市场营销的,后来想一想这群人当初绝逼是脑袋都秀逗了,做起事来太过想当然。
以为自己有技术,四五个熟练工都拿了股份,倒也真能把鞋子做出来,而且还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生产出来上万双“波鞋”,还特么是同一款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