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魏藻德并不轻易被金钱所动摇。他认为出兵帮助那些被李宇进攻的军阀,不仅符合朝廷的利益,也是维护地方稳定的重要举措。因此,魏藻德决定劝说崇祯皇帝,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持。
在与崇祯的会谈中,魏藻德详细阐述了出兵的理由和好处。他指出,通过支援那些受到攻击的军阀,可以有效遏制李宇的势力扩张,保护朝廷的领土完整。同时,这也有助于维护地方的稳定和秩序,减少战乱对百姓的影响。
魏藻德还强调,出兵并不是对朝廷利益的损害,相反,这是为了保护朝廷的长远利益。他解释说,如果朝廷能够及时采取行动,支持那些受困的军阀,就能够巩固朝廷的统治地位,增强朝廷的威望和影响力。
魏藻德的言辞打动了崇祯皇帝。他意识到,魏藻德的建议确实符合朝廷的利益,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的问题。
“孙爱卿,你看这件事情怎么办?”崇祯皇帝眉头紧锁,目光如炬地盯着孙传庭,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焦急。
孙传庭微微颔首,他知道此刻的局势对大明帝国来说,已经岌岌可危。李宇这个军阀的崛起,让整个朝廷都感到了压力。虽然崇祯皇帝对李宇的进攻持有不同意见,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实力有限,无法独自对抗这位强大的敌人。
魏藻德,作为朝廷的智囊,他的分析总是那么犀利,他的话语总是那么有说服力。他曾经说过,与李宇硬碰硬是不明智的选择,应该采取其他策略来削弱他的力量。但是,魏藻德的话虽然有道理,但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需要孙传庭的意见。
孙传庭是对付李宇的主力,他对李宇的了解,对战场的经验,都是其他人所不及的。他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战局的发展。出兵还是不出兵,这是一个重大的决策,需要孙传庭的深思熟虑。
“陛下,”孙传庭缓缓开口,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李宇虽然是强敌,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需要有计划地出兵,利用我们的优势,打击他的弱点。”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知道,孙传庭是不会让他失望的。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保卫大明帝国的疆土,保护亿万百姓的安宁。
“好,那就按你的意思办吧,孙爱卿。”崇祯皇帝坚定地说道。
不过,陛下,李宇在对这些军阀展开进攻的同时,也对我们采取了防备措施。他深知我们可能会出手干预,因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果我们选择正面出击,那么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伤亡,甚至可能无法实现拯救这些军阀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找李宇的薄弱之处,采取出其不意的策略,以达到围魏救赵的效果。孙传庭向崇祯皇帝提出了这个建议。
然而,现在正面救援这些军阀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这些军阀本身就是些忘恩负义的人。即便我们成功救了他们,对朝廷来说也可能没有太多实际的好处。
面对这种困境,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局势,寻找更为合适的解决方案。或许我们可以采取一种间接的方式来支持这些军阀,以避免直接冲突。我们可以派遣密探或间谍,了解李宇军队的内部情况,寻找他们的弱点和破绽。
同时,我们也可以寻求其他盟友的支持,与他们联手对抗李宇。通过外交手段,我们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增强我们自己的实力。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在不直接冲突的情况下,给予这些军阀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绪左右。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同情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而是要以朝廷的利益为重,寻找最为合适的解决方案。
孙大人,你说的倒是好听,我看你还是派和李宇战斗吧。几次战斗都败给了李宇,你是不是对李宇心中害怕。
围魏救赵,那你也得能够打到李宇的痛处,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魏藻德根本不相信孙传庭的话。以现在李宇的实力,他的地盘更难进攻。所以魏藻德觉得围魏救赵根本不靠谱。
然而,孙传庭并没有被魏藻德的质疑所动摇。他深知战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也明白李宇的实力确实强大。然而,他坚信围魏救赵的战略是可行的,只要能够找到李宇的弱点并加以利用。
孙传庭开始仔细研究李宇的行动模式和战略部署。他派出间谍深入李宇的势力范围,收集情报并观察李宇的军事行动。通过分析这些情报,孙传庭逐渐发现了李宇的一个致命弱点:他的后勤补给线。
李宇的地盘虽然难以进攻,但他的后勤补给线却相对薄弱。这条补给线是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是他军队的生命线。如果能够切断这条补给线,李宇的军队将陷入困境,无法得到足够的粮食和武器装备。
孙传庭决定采取一系列行动来破坏李宇的后勤补给线。他派遣精锐部队进行偷袭,破坏李宇的粮仓和物资储备。
在魏藻德的眼中,这些所谓的解决办法就像是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他深知,与其采取这种无效的方法,不如直接出兵对付李宇,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魏藻德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展示他的决心和能力,才能让那些军阀明白他已经劝说朝廷出兵了。无论这次出兵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最起码他魏藻德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