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这种事,对于普通的实习生来说,除了激动于新的生活的开始,更多应该是好奇和紧张。
但是对于朱小琴来说,这两点她都没有。
毕竟她给《宜城日报》供稿子供了两年。
中间还来送了三次年礼,该认识不该认识的,都认全了。
也不知道该不该说她运气好,去年年底送东西的时候她连社长他媳妇都见到了。
关键人还挺喜欢她的。
要不是社长家里就两个闺女,她都快觉得人家是不是看上她了。
提前都混熟的好处就在于,即使她是村里镇上来的,也不怕被别人排挤了。
今年报社的实习生一共三个人,两女一男,除了她,两个都是宜城市里的。
她明显就能感觉到她被排挤了。
开玩笑,她还能给这些抱团的欺负了!
刚进报社,报社也没安排他们出去跑,都是从看报纸,学着写些采访稿出来。
或者做做校对的工作,还有就是些杂事了。
另外两个实习生有意无意的就会把杂事留给朱小琴。
朱小琴也没发火,毕竟事情都是要人来做的。
但是一而再就过分了吧。
朱小琴当天就找了个机会,去跟一直跟她关系不错的李编辑碰了个头。
朱小琴一直记着李编辑的人情,所以每次给报社大家送东西,都会单独给李编辑家里送一份。
要不是两人年纪差距很大,李编辑媳妇心里都要有想法了。
即使是市里,大家的粮食的供应偶尔也是会出现些不够及时的情况,这种时候如果有村里认识的人能带些东西来,就还能应付过去。
要不然去黑市买或者那种不认识的个人手上,价格都会高一些。
朱小琴这年礼送的给自己开拓了好几家客户。
当然了,她依旧每次都是自己带个最多三十斤给大家分,多了她就两个字,没有。
不过因为她来宜城市来的比较勤快,所以就路上来句她都能销出去快两百斤。
两年下来,之前她空间里的米粉基本上都卖光了。
和她这些年卖点空间里的水果再加上做衣服赚的钱,零零散散加起来也有二千多块了。
从穿越到现在,三年半,两千块听起来不多,但是在这个年代真的可以说是一笔巨款。
她接下来想办法把空间里的水果都卖了,说不低存款就能上五千了,毕竟她那几亩地都种了果树。
等了两年,这些果树才开始长果子,可不能浪费了。
李编辑媳妇这两年靠着朱小琴的米粉和水果可是做了不少人情出去。
以至于后来朱小琴来实习,李编辑媳妇还担心以后她不带粮食来卖了可怎么办。
“你真的脑子僵的了,以后小朱同志如果真在我们报社留下来,她就真的是自己人了,找我们帮她村里消消粮食不是更安全吗。”
要知道光李编辑家里一年就在朱小琴手上快一百斤的米粉了。
而且因为朱小琴她价格一直都很正常,李编辑家里每次不光自己买,还会多要点给亲戚分一分。
至于这些米粉的来源,他们都是很懂事的知道不要多问。
有的吃就不错了,问的多要是没了,那找谁说理去。
朱小琴一开始也担心要是被人举报了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