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琴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做了很多准备。
这个准备不单是关于地震灾害的预警这一块的资料的查询。
更多是怎样顺畅的把她知道的东西放到故事中去。
很多没有资料辅助的消息,她就只能不停的在采访里擦着边的询问,最后通过这些采访来完善故事。
后世对于地震先期的特殊现象已经描述的非常多了。
不仅是自然现象,还夹杂了很多像“阴兵借道”这样的故事。
朱小琴也是看那些奇异杂谈的时候,才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
而且后世地震这种灾害也是时有发生的。
老师从小说这些,就算听过就忘了,但那些潜意识的东西还是会在某个点突然出现。
提醒着你,这事你还记着呢。
社长那话一说,朱小琴两夜都没睡好觉。
虽然她觉得自己各方面举措做的挺完善的,但是省城的态度很重要,而且她并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人。
心里自然担心。
但其实事情没她想的那么严重。
云省地震后,有很多人发表了相关的报道,地震预警相关的文章是不少的。
注意到她,那真的是她是第一个用小说的形式来写预警的。
而且在省城的人看来,她又正赶上这么个敏感的时间。
来问问她,就是正常走流程的事。
“朱同志,您好,我们是省城宣传部的,今天是来跟您聊聊您那本《养殖场的故事》。”
来的两个年纪都不大,估摸着三十岁不到。
朱小琴看着两个人年纪不大,稍稍松了口气,但是心里还是警惕着。
毕竟年龄这种事,看走眼也很正常。
“您好,您好,社长跟我说了这事了,欢迎你们来,快请坐。”
朱小琴一边跟他们打招呼,一边招呼他们坐,就要去给他们倒水。
“不用,不用,我们带水了。”
朱小琴这才坐下。
“是这样的,您这本书我们部门的领导看了后,觉得你的想法非常好,因为地震的频发,这样用故事去宣传,比起简单的报道来说,效果更好。”
“我们想跟您了解下您这部书成书的灵感以及目的。”
可能因为朱小琴看着年纪小,而且因为先前稍微查过她,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河东公社的小姑娘,所以他们并没有特别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
朱小琴的演技虽然不是什么影帝级别的,但是现在也用不上这些,她只要理直气壮一些就行了。
反正做什么事不能心虚。
再说本身这本书又没有问题。
“因为之前云省地震的时候,我们报社有离得近的编辑,他传回来的那种满目疮痍的照片,给我的震动很大。”
“而且后来他发电报回来,说云省短时间内发生了两次大地震,大家没经历过,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个时候很多人知道了消息,都打电话来报社说想给云省那里捐点钱和东西。我就想着如果能有本书告诉大家,遇到这种危险该怎么办,那么是不是受伤的人能少一些。”
“是的,你说的很有道理,如果地震前的那些景象大家能知道代表了什么,说不定很多人都能因此获救。”宣传部戴眼镜的那个小伙子忍不住接了朱小琴一句话。
“是的,我也是考虑到了这些。而且本来已经在构思新的故事了,我娘在村里养了好几年的猪了,今年大队还修了个小的养鸡场,说准备多养些鸡鸭之类的,这本书就是照着我娘来的,地震的事一发生,我就是突然灵光一闪,想着把这些奇异景象加到故事里去,会不会很不一样,然后我就这么做了。”
“我查了很多资料,这种第一次科普和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我还是第一次尝试,不过我给我娘看了后,她很喜欢,我娘喜欢,那大部分人应该就没问题了。”
“你这书是先给你爹娘看了吗?”
“是啊,我想出版,至少得看看他们对这书的态度,要是他们觉得不怎么样,那这故事还得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