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在留下了明年的稻种之后,将全部的粮食全都收回粮仓,并且给各地官府分发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冬天,是万物蛰伏的季节,这个冬天尤其寒冷,在这个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冻死的、饿死的随处可见。
而大明德国境内却是一片祥和的景象,慢慢的,大明德国周边的城池知晓了大明德国百姓不愁吃不愁喝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所有百姓一辈子都梦寐以求的。
一边是大隋的苛捐杂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一边是大名德国的安居乐业,只要不傻,谁都知道该选择哪一边。
因此,不少百姓冒着严寒向大明德国境内迁徙,有的投靠大明德国这边的亲戚,有的干脆就在大明德国这边找个活计,讨口饭吃。
在听到了这样的消息之后,高明倒是没有说什么,他知道百姓的苦,如果这个时候,他不接受这些百姓的话,那大部分百姓甚至回不到原来的地方。
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在半路上就被冻死或是饿死了。
不过高明也并没有因此大肆开仓放粮,如果这样的话,那必然会引得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大明德国境内,到时候只会导致大明德国自顾不暇。
这样的结果可不是高明想要看到的。
因此高明决定给他们安排一些工作,比如召集其中有力气的去工部下属的各个工坊去打铁,让他们干些力气活儿来换取粮食。
妇女就帮着大明德国织布,做些针线活儿,至于没有子女老人和失去父母的小孩儿,高明对这些弱势群体还是相当照顾的,为这些群体提供了住所和粮食。
就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之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明德国的版图竟然再次扩大了,尤其是青州、徐州、兖州三地的百姓在知道了大明德国的优越条件之后,纷纷脱离了原来户籍,向大明德国这边迁徙。
就算官府想要阻拦也无济于事,实在是迁徙的人太多了,就算当地官府出动全部力量都挡不下来。
无可奈何之下,最后当地的地方官都妥协了,主动向大明德国递交了降书,请求归顺大明德国。
收到这样的消息,高明都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他没想到,大明德国竟然只靠着粮食的收成就引得大隋的一些官员主动归顺。
对此,高明自然是乐见其成的,在同意了他们的归降之后,大明德国的版图再次增加。
而这一切还只是开始,这样的情况出现了连锁反应,因为三州之地地处偏僻,而且中间被大明德国阻隔,他们根本得不到大隋的任何援助,久而久之,这些地方都对大隋失去了信心,最后全部归顺大明德国麾下。
最后,青州、徐州、兖州三地尽归大明德国,眼下大明德国的土地已经接近大隋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而随着这些地方的加入,高明也在想办法给这些地方的百姓解决民生问题。
这个冬天,高明尤其忙碌,不过好在有徐茂公和魏征等文官的辅佐,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倒是得心应手。
而大隋的这个冬天就不好过了,眼下大明德国已经拥有了五洲之地,其中的豫州更是快和大隋的都城接壤了,这给了大隋很大的压力。
心惊胆战的杨广决定迁都,为了离大明德国远一些,杨广决定直接把都城迁徙到巴蜀。
对于杨广的这个想法,宇文化及倒是没有反对,因为大明德国的扩张速度同样让他心惊。
就这样,这一整个冬天,大隋整个朝堂都在为迁都一事忙活,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冬天,那是因为杨广料想在开春之后,大明德国必然还要继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