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布匹也是货币之一,大力开展织布的智氏会缺钱吗?
事实就是,在智罃之后财力就没有差过,要命的是没有去使用的人,从智朔到智盈皆是英年早逝,等到了智跞这一代根本不敢太高调的花钱。
另外,在春秋早期和中期的时代,想花钱并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能够大批花钱的人一定是贵族,通常是贵族与贵族之间进行互通有无。
比较要命的是大家的生产力也就那个样,手头没有过多剩余的物资能拿出来卖,一般采取的是自给自足的模式,俗称小农经济。
一直到春秋晚期,大批大批的列国亡国,很多贵族失去了封地,他们不得不转型,有人专注于研究学问打算一鸣惊人,更多的人投身于商业上的经营,开始让诸夏大地渐渐有了商业氛围。
到现如今的时代,仍旧是只有大贵族与大贵族才能进行大宗贸易,普通人想要零碎采购东西要看运气。
为什么普通人想买东西很难?一来是市面上的商品很有限,想抢购到很不容易;再来则是同为普通人为了填饱肚子都困难,怎么会去搞东搞西制作商品,想搞也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资源。
类似于智氏、魏氏、赵氏和田氏的这种跨国交易很难得,大批物资的归属变更通常是发生在敲诈或贡献,不会是在互利互惠的商业往来。
商业气息最为浓厚的临淄,一整年的粮食交易总量基本就在十万石左右,等于智氏、魏氏、赵氏与田氏的粮食交易,一次就达到了“临淄”粮食销售总额度的差不多一半。
智宵等人这一次并没有拿到货物,需要田氏一段时间的准备,由田氏运输到边境的某个地方,再由智氏、魏氏、赵氏的队伍前往接收。
因为智氏、魏氏和赵氏是站在强势地位的关系,只有在三个家族将货物运去想要的地方,随后付款或是再拖一段时间才会付款。
智氏、魏氏和赵氏不会在贸易行为上搞事,整个过程中没有定金那么一说,田乞更是一个字都没有提。
至于收到货物不付款这种事情?哪怕总价值乘于十倍,只要不是达到不昧下来就显得傻的程度,智氏、魏氏或赵氏的家族信誉没有那么廉价。
在归国的路线选择上,智宵力主走原路返回。
他们进入卫国地界,一直到通过“濮阳”周边的大道,路程中显得很是风平浪静,一直在接近“平阳”才出现一些幺蛾子。
“前往爆发激战,乃是卫军与齐军混乱厮杀。”程集汇报的说词有点乱,看上去整个人也比较错愕。
智宵品味了一下下才听懂,说的是齐军入侵了卫国,同时有卫国贵族率军站在齐军那边。
往简单了说,其实就是卫国又爆发内乱,齐国搅了进来。
因为前路发生了交战的关系,他们自然不能一头撞上去,只能选个地方驻营,再继续打探交战信息。
后续的消息陆陆续续传回,卫国这一次内乱还是跟逃亡的蒯聩有关,一名叫石曼姑的卫国贵族勾结齐国的国氏,双方围攻卫国贵族孔悝的封地。
孔悝?就是跟孔丘交情很好的那位卫国贵族,他有着许多的封地,主要封地叫“戚”。
这一次,石曼姑之所以勾结齐国的国氏攻打孔悝,原因之一就是石氏跟孔氏在“戚”地的归属上存在纠纷。
“卫国又乱矣?”赵毋恤摆明就是一脸的幸灾乐祸。
是啊,卫国又乱了。
卫国发生内乱没什么好稀奇的地方,有点搞笑的是总能小事化大,再好多贵族搅在一起打得不可开交,要不然卫国的衰弱速度不会那么迅猛。
赵氏跟卫国不对付很久,石曼姑所在的石氏还是范氏、中行氏的他国忠实追随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