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韩须时代,也就是韩氏与赵氏哥俩好时期,作为韩氏宗子的人就该站出来主动借兵给赵氏了。
现实是赵鞅在渗透韩氏,搞得当前的韩氏对赵氏一点好感都欠奉,才有了明明确确的分道扬镳。
魏驹算是拿捏住了赵毋恤的死穴。
不管来的齐军有多少,反正不会比赵氏更少。
智氏和韩氏不会抽调自己的士兵给赵毋恤指挥,赵氏只有两千将士,赵毋恤也没有单独统兵作战的经验,显得令人缺乏足够的信心。
智宵倒是没有想到魏驹会明明白白跳出来争抢,讲的话还比较直白。
这不,赵毋恤的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赵氏兵力确实不多的现实,再加上性格方面的因素,没有选择跟魏驹争锋相对。
智宵先说了几个地点,再继续往下说道:“若有齐军,应当是在这几处。你二人若领兵而往,可有战略?”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两人讲出自己的答案。
魏驹说的是:“寻觅,见之,攻之。”
赵毋恤只说了两个字:“火攻!”
啥玩意?
火攻!?
那是森林,远比杂草丛生以及满布芦苇的地方更难清出隔火间距,烧起来不止整片森林要完蛋,火势会向外蔓延多远谁也不清楚。
还是说,赵毋恤要干的事情是管杀不管埋,放火之后拍拍屁股走人?
单从军事角度来说,赵毋恤的所选的战略明显更合适。
问题在于战争从来都不止是消灭对手那么简单,无法灭掉国祚,有其余邻国的存在,需要顾虑和思考的太多太多了。
如果是在晋国境内作战,有的是人会阻止使用火攻,原因是破坏了多少坛坛罐罐,它们是晋国的坛坛罐罐。
目前的战场在卫国境内,智宵不是作为主将才不管赵毋恤要怎么玩,可智宵是主将,晋军无论谁干了什么事,卫人骂的就是智宵。
现在又不是晋军处在劣势,哪里用得着去使用那么激烈的手段?
智宵却是不能没有拿出选择主将的理由,先提到赵毋恤使用火攻很有效,可是会让卫国跳脚;随后又接着问魏驹要用什么办法寻找可能存在的齐军。
魏驹在那边进行阐述。
赵毋恤的心理活动很活跃:“你是主将,卫人骂得当然是你,我承担的只是少部分,为什么不那么干!?”
这种想法多少有点损人也不利己,却是符合赵毋恤的为人。
智宵听完魏驹的阐述,环视众人,再说道:“驹所提之策或无有毋恤直接有效,却是当行之策。如此便以魏驹为将,何人有它论?”
这么一说,搞得魏驹和赵毋恤都心生不爽。
只不过,智宵一来是说实话,再来就是比起会让魏驹不爽,哪有给赵毋恤提前挖坑重要呢?
人要是尝过不折手段带来的甜头,几乎立马就是会变得欲罢不能,碰上什么事情都想取巧。
赵毋恤会放弃使用火攻吗?这一次可能在智宵和魏驹的共同压制下会忍住,下一次则是非常不好说了。
智宵懂得什么叫隔火间距,作为见证者之一的赵毋恤也许也看懂了原理。可是赵毋恤极可能不会忌惮世人对他的看法,为了使军事行动成功,不会去管放火会蔓延多大的范围,没有建立隔火间距。
他们对躲藏在森林里面的齐军做出估测,认为应该不会超过三千人。
魏驹麾下的本部约有两千八百。
赵毋恤带来的赵氏所部从头到尾还没有参与过作战,只不过生病以及其它意外致使出现几十人的非战斗减员。
这样一来,魏驹为主将,赵毋恤为副将,他们一共带走了四千七百余战斗力,一下子让晋军的两座营盘变得空荡荡了。
“此战本可不打罢?”韩庚问道。
到现在,他们已经能够确认宗楼率领的齐军是为了偷袭而来,既然宗楼所部已经被消灭和逃离,负责接应或扩大战果的另一支齐军也有极大机率主动撤离。
智宵颔首说道:“毋恤立功心切,驹亦有积累经验之需。二人愿意往而击之,宵如何制止?”
他们虽然都是晋军,本质上却是联军的一种。
智宵可以在大局上进行调控,一些看似小事的事情阻止会显得过于强硬,多次的压制累积下来会让众人不满,很容易不利于接下来的相处。
“司马穰苴麾下仅有三万,大战之间削弱其兵力,与我有益无害。”智宵又讲了一句大实话。
到现在,安插在“临淄”的细作传回的消息还是那样,齐国并没有进行新一轮的动员,或是没有在“临淄”进行集结。
智宵认为齐国一定还会集结新的部队,不可能没有丝毫的举动,之所以没有在“临淄”集结,应该是察觉到“临淄”过于龙蛇混杂,集结新部队的消息很快就会泄漏,会选一个较为隐蔽的地方偷偷集结。
毕竟,齐国现在已经重新与晋国进入交战状态,晋国才是当世霸主,齐国君臣哪怕是为了防止晋国进行新一轮报复,怎么都应该做好事先准备。
韩庚问道:“若齐国起兵,数量当在几何?”
这个智宵有做过思考,说道:“应有五万。”
齐国是一个大国,全国总人口数量约在一百七十万到一百八十万之间。
当前并不是以人口总数来进行分层次的征召,只是有多少人口还是可以估算出可征召兵力。
比如晋国,全国人口应该在四百五十万左右,正常征召兵源约在二十二万上下,也就是二十比一的比例。
这种算法没什么复杂的地方,有大多的地盘就必须要有多少预备武装,一来是维持当地的统治,再来就是有多少聚居点就必然产生封君。
说白了就是统治与被统治的一种政治链。
智宵说道:“且看能否找到齐军罢。”
韩庚觉得也是,更好奇智宵接下来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