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这一次就智氏怕吗?魏氏和韩氏肯定也产生极大的危机感。
其中,受到最大惊吓的人应该是韩不信,要不然不会在出宫之后,立刻提议更换一位国君。
魏侈问出了第三个问题,道:“智氏早知伏兵之事?”
智跞看向了智宵这位孙儿。
智宵开口说道:“事前并不知晓,带兵入内仅为探寻。宵方入走廊便有利刃袭来,唯有反击应对。”
“那……”魏侈显然不相信,追问道:“为何披甲持械者之众?”
“此事由老夫为下军将解惑。”智跞说着咳嗽了几声,稳住才说道:“当日朝议,老夫带上智宵本为震慑赵鞅,方有披甲持械之举。恰时宫城之内有伏兵,如今看来乃是天意。”
魏氏等人信吗?不管他们信不信,智氏已经给出了解释。
第二个话题到这里几乎结束。
魏侈特地问一遍,一来是怀疑智氏向各个家族进行渗透,再来就是需要判断接下来怎么跟智氏或赵氏的相处方式。
现在,魏氏选择相信的人,他们会觉得赵氏实在是太过危险,以后哪怕不与赵氏正面为敌,一定要对赵氏有更多的提防;不信的人,他们在想到赵氏的时候,心里不免也会对赵氏产生警惕心。
魏侈心里已经相信智跞与智宵的话,理由是智氏跟国君的关系很僵,太难派人成为国君的心腹,不是心腹那等大事难以知情。
再则,当天智氏的反应太激烈,尤其是智跞亲手杀了那个宦官。
一系列的种种都在显示当时的智氏也很懵逼,碰上了事第一时间采取最为激烈的反击,随后智跞又表现出了犹豫的一面。
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到现在为止,智跞都还没有处置晋君午的决心,导致看上去不想是事先有了妥当的部署才发动。
智跞不可能让魏侈一直没完没了的问下去,说道:“若是君上与赵鞅合谋,魏氏如何自处?”
魏侈明显有了犹豫。
目前没有“清君侧”这个说法,一贯以贵族内斗来概括,哪怕是波及到一国之君,也会很刻意地将一国之君撇开,随后在事后悄悄地解决掉国君。
非储君或是在君位上有继承权的人,哪怕是权柄再大,暂时没有发生取而代之的事件。顶多就是继续当权臣罢了。
曾经,晋厉公被卿位家族解决掉,他们的选择就是将在单国的晋悼公接回去继任君位,没有想到的是晋悼公对付起卿位家族的手段更为巧妙。
魏侈犹豫的时间有点久,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若是赵氏不当人子,唯有除名这一归宿。”
智氏要的就是魏氏这个态度。
今天魏侈作为魏氏之主放下这话,等于是智氏与魏氏有了联盟的基础。
这也是智跞愿意跟魏氏谈食邑交换的基础,魏侈不表那个态,无论说得再怎么天花乱坠,互换封地就属于可以谈一谈,但是绝对不可能事成。
刚才魏侈犹豫那么久,一定是想明白了这一层,知道接下来的谈话,才是今天的主要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