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成就就嘚瑟的人极多,乃至于可以说是人世间的一种常态。
艰苦条件之下的人更能控制住心态,为了出头压抑自己变得谦恭,对待周边的人也能极好。
翻身之后看似性格大变,对跟随自己奋斗的人各种苛刻乃至于阴毒,不是性格突然间变了。
怎么说呢?其实就是那些人见过自己最狼狈的样子,看到他们就想起以前的狼狈,想要清除掉这些人来抹去黑历史而已。
勾践创造了不少历史,知道“卧薪尝胆”的极多,那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指的也是勾践,足够诉说勾践是何等的为人;乃至于勾践在复仇成功之后想要杀死侥幸幸存下来的西施,闹了一出“沉江泛舟”的典故,讲的是范蠡将被沉江的西施救起才逃过一劫。
至于郑旦?她在卧底吴国时期就病故了。
“八美”中没有留下名字的其余六美,她们在勾践成功复仇之前就已经先后死亡,没有相关片段记录死因。
一直到近现代之前,勾践都是作为负面而存在,任何王朝都警惕这样的人,仅有一些野心勃勃之辈和失败者视为精神偶像。
到现代之后嘛……
智宵对吴国会亡在勾践手中的预言过于劲爆,以至于惊住魏驹和韩庚了。
越国是个小国,还是一个落后又野蛮的弱国。
吴国的势力范围在连续击败楚国之后得到扩张,同时灭掉了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无疑已经有了大国气象。
讲道理,谁会相信吴国会被越国灭亡啊?
韩庚回过神来就说道:“越国不过三十余万人之小国,未见可称道之处,原何可灭吴国?”
魏驹也好奇。
智宵却是神秘地笑了笑,不作任何的解释。
神奇吧?谁能想到鼎盛时期的吴国会被勾践带三千人就灭了。
那个“三千越甲可吞吴”真不是勾践有三千甲士,也不是有三千名披甲的战士,以越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拥有三千套甲具,只是诗人的一种抒情而已。
“吴国北上争霸,遭遇战事不利,结果被勾践偷家。是这样的过程吧?”智宵对那段历史进程其实并不了解,只是知道结果。
魏驹见智宵不答,想了想说道:“若是如宵所言,勾践此人着实不可小觑。”
事实上,魏驹认定智宵不会张口就来的胡说八道,一定是建立在有逻辑的猜测之上。
“听闻楚国如同我(晋国)一般对待越国。奈何越国一败之后,已无再战之力。”韩庚还是搞不明白智宵为什么会有那种预言。
他们这不算是在闲聊。
作为晋国的卿大夫,怎么能够不了解天下局势,眼下最为热门的就是夫差对越国复仇成功,诸侯正等着看吴国接下来有什么动作。
晋国有渠道得知夫差发表了争霸的宣言,必定要对吴国下一步动作更为关注,好及时商讨再做出相关的反应。
其实,在魏驹和韩庚表态会劝家族压制赵氏之后,他们就该散场了。
韩庚是见魏驹没有离开的迹象,选择留下来。
魏驹不走则是被智宵“勾”住,有心探讨一下所谓的瓜分晋国到底是个怎么回事。
因为话题太敏感的关系,要聊肯定是隐秘了聊,现场的人越少越少,最好只有魏驹和智宵,多一个人就多一份风险,尤其是不能让韩庚参与。
为什么?因为韩氏是公族的出身,外人理所当然会认为韩氏不希望晋国遭到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