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对智申与智宵的归来简直就是望眼欲穿,得知智氏父子入城的消息无不大喜。
而有的人知道这是一次命运的审判,面对智申与智宵抵达都城,心里有喜有忧,忧要多于喜。
三千人并不全部进城,留下两千五百在城外驻营,五百人护送智申与智宵前往家宅。
当天,心里再急的人都没有立刻赶往智氏家宅拜见,有也只是派人送上拜帖,约定什么时间见上一面。
回到家中的智申与智宵第一时间召唤程朔。
智申、智宵、智果都是智跞的嫡系血脉,他们需要守丧。
程朔则是已经出了五服的旁支,受到家族的重视,出五服则是不需要参与守丧。
在智氏嫡出血脉守丧期间,程朔担负起了在“新田”的一应事务,其中包括与其他家族进行交际。
“参见家主、宗子、家老。”程朔一一进行致意。
对了,智果已经别出,成为辅氏之主,也就是成了智氏的一个小宗之主,依照习俗应该称为辅果了。
智氏重设辅氏在当前年代显得比较特殊,一切只因为近百年来已经没有家族再进行分家,不分家自然是察觉到分出大宗与小宗容易割裂,使得家族的整体下降,乃至于变得矛盾重重。
然而,智跞让辅果别出有其它用意,担忧智申刻意打压智宵,才让辅果成为辅氏之主,主要用于自成一系来支持智宵坐稳宗子之位。
成为一氏之主意味着什么?代表有了自己可以做主的地盘,同时可以大肆分封,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又能够在大义名份上跟大宗之主进行抗衡。
要不然的话,无论手里有什么,其实都是属于智氏之主,任何的矛盾都会得到一个以下犯上的罪名。
也就是说,别看智宵经营出一方势力,它们其实还是属于智氏,既然是智氏名下的力量,哪里不是智氏之主掌握的力量之一,出现抗衡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小宗当然也是大宗的一部分,只不过会获得名正言顺的话语权,再有历史上频繁出现小宗不尊大宗,小宗与大宗割裂,乃至于小宗代大宗的事件,必然会让大宗之主不敢过于强势了。
程朔虽然是“程”的前缀,实际上智氏并没有一个叫程氏的小宗。
程氏断在程滑这一代,他遵从栾书的命令弑君,随后智氏没了一个程氏。
依旧使用“程”来当前缀,不代表就是程氏家族的一份子,严格来说程朔就是没有“氏”的人,属于智氏有食邑的封臣,只是因为血脉的关系,再加上颇有能力,比较受到家族的重用。
怎么看着有点复杂?还有更复杂的。
例如说,有封地才是贵族,各个家族的封臣的食邑不是封地,家臣又只是办事得赏赐过活。
在春秋时代的所谓“食邑”,说白了就是没有管理权,只有收益权;作为家臣没有固定工资,个人以及家庭族人的日子过得怎么样,纯粹看效忠对象记不记得自己。
当然了,无论是封臣还是家臣,他们实际上出身不会低到哪去,祖上必定阔过是前提;随后,要么是名下没有封地却是本来有一定的积累,不然就是有属于自己的封地却没有一官半职,总之就是有学历又有一定物质上的底蕴。
明明有自己的产业和积累,为什么要去给别人“打工”呢?他们要的是获得上进渠道,也就是效忠于某个家族,再借这个家族的实力,获得正儿八经的封地与爵位、官职。
这样能够理解在古典时代以及科举制没有诞生的封建时代,为什么大贵族麾下总是不缺投效的人了吧?
程朔平日有将发生的事情诸以文字进行汇报,一些事情则是需要用嘴巴来详细一一道来。
现下最重要的一件事件便是卿位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