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有人腹稿,聪明点就不该被问到立刻说出来,那样会让同僚很不爽,乃至于被联合起来进行针对。
就你能是吧?
显得除了你,其余人都是蠢货。
这么不会做人,很难活足三集的量啊!
程朔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程集,发现程集在干瞪眼,心里叹息了一声,率先开口说道:“秦人十足封闭,难有外人前往游历,面生极易暴露。”
这个就是为什么没有人说广派细作的原因。
那个也是实话,待在西边一隅的秦国,他们也是诸夏体系内唯一一个在遥远西方的诸侯国,并且东边的邻居还是晋国,哪怕民风淳朴的晋人不拦截想去秦国的旅人,到三峡区域之后的路很难走,遍处山区很难认路且野兽遍布,侥幸抵达大河的河岸,怎么渡河抵达线都是一个老大的难题。
因为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的因素,春秋时代其余列国的人,他们只要有点地理常识,想到路途遥远又不好走,刚生出去秦国游历的想法,很快也会自己掐灭了。
那么,只有实在走投无路的人,他们才会想着要去秦国。要不然诸侯国那么多,到哪游历不是游历,去了宋国还能拐个弯去郑国,到了卫国想去鲁国也是百多里路的事,西边可是只有一个秦国,并且听说秦国很是野蛮和落后啊。
智宵知道程朔说的情况很现实,秦国那边几乎没有外来人,不像山东列国习惯陌生人的存在,派去秦国刺探情报太容易暴露了。
那要怎么办?
范蠡没有人讲话,知道自己是时候出场,先对智宵行了一礼,才说道:“以物易物可行?”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组建商队进入秦地。
这样做虽然也显得比较突兀,可是起码是个能够四处走动的正当理由。
之所以显得突兀,理由还是基本没有商队前往秦国做生意,乃至于秦人都没有外出做生意的习惯。
冉有深深地看了范蠡一眼,能够发现冉有看范蠡的眼神里有防备与鄙夷。
现在可不是谁都能经商,首先就是普通人无法拿到货源,再来就是想在列国经商需要武装护卫。
因此有条件经商的人,他们要么是有封地可以作为生产基地的贵族,不然就是能够从贵族那里获得货源的落魄贵族或其后裔。
范蠡就是贵族,只不过他放弃了在楚地的家业,跑去越国寻找机会。
本来应该在越国发光发热的范蠡得到智宵的亲自招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范蠡哪有拒绝智宵招揽的理由?
当今天下没有比晋国更大的舞台,尤其是智宵还想做绝大多数贵族不敢想的事业了。
所以,有得选的话,谁不想踏上晋国的舞台,再借着这个基础搅动风云,哪怕所取得的成就有限,仍旧比在一些小诸侯国更容易名动四方。
范蠡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比谁差,认为只要提供一个舞台,自己就能够尽情发挥,得到像智氏这种大舞台,更应该像阳光那般耀眼了。
“臣自请前往秦国刺探!”范蠡进行自荐。
因为地位的关系,范蠡的自荐才合理,像赵鞅自荐为晋国元戎则是属于会令人侧目的事情。
智宵哪有不答应的道理,当即说道:“我若有,少伯皆可取之。”
范蠡知道这是智宵在表达信任与倚重,只是没有马上提要求。
这次倒不是需要表现得谦虚,实属范蠡对秦国的了解很片面,真的需要了解秦人缺什么,好言之有物和取之有物,不会闹出带上秦人不需要的商品,到了秦国寸步难行,货物没有卖出一丝一毫的尴尬事出来。
去秦国做买卖,肯定要带秦国喜欢的商品,再来就是带一些能卖出去却不是那么畅销的商品,免得一下子给卖完了。
全部带秦人根本不喜欢的商品?完全不像是一个正经商人的样子了嘛!
宰予同样先对智宵行了一礼,再笑嘻嘻地说道:“予早想往秦国一行,请宗子允许予跟随少伯一同前往秦国。”
范蠡能自称臣,原因是他有职位。
宰予在智氏这边干的事情很多很杂,没有固定的职位,只能自称名。
智宵答应下来,心里则是想道:“孔丘一直想了解秦国,他的弟子应该有受到影响?”
讲实话,宰予非常能说会道,几乎跟谁都能处得来,确实非常适合当一名交际型的探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