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他们并没有因为异族学习诸夏文化而感到骄傲,相反看到了异族学习诸夏带来的威胁,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并感到非常的排斥。
这是建立在对诸夏文明有信心,并且坚信诸夏文明确实是最优秀的文化之一,明白异族一旦学了会得到进步的基础之上。
事实也是那样,诸夏文明在很长时间里就是最先进的之一,一旦某个异族学习就能得到很大进步。
拿现在的情况来说,要是让鲜虞人全然诸夏化,众多狄人就不用完全依靠放牧和采集为生,他们能够依靠农耕囤积更多的粮食,拥有更先进的工艺打造军备,等等很多的技术革新。
话说,春秋战国时代“古人”懂的道理,怎么到了后面的王朝,当权者变得不懂了呢?
那帮西洋之人,他们从一开始就明白技术垄断的优势,哪怕是进入到“地球村”的时代,技术封锁和垄断一直都在做。
诸夏王朝有好几次向外进行技术大赠送,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莫过于李二与赞普和亲,一下子让吐蕃发达了起来。
发达起来的吐蕃北打中亚诸侯,脚踹西边各种阿三,然后吐蕃没有感谢李唐朝廷,随后向东打得李唐步步后退。属于是自食恶果了。
魏侈提议会盟,再组建联军讨伐鲜虞。
智申、智宵、韩不信、韩庚、魏驹当然是立刻表态赞成。
晋国诸卿里面最为难受的是赵鞅。
赵氏才跟鲜虞达成和解,又想利用和亲手段向鲜虞获得助力,是不是?
可是,赵鞅非但不能阻止会盟共同讨伐鲜虞,相反发生表示赞同。
当前有没有“民族大义”呢?
管夷吾已经给世人上了一颗,让人们了解什么叫“尊王攘夷”。
所以,所谓的“华夷之辩”在春秋早期就已经出现。
齐国与晋国这两位霸主国也深深明白什么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一再对周边的异族进行用兵。
哪怕是进入到战国时代,诸夏列强打归打,再是死敌也会在面对月氏、匈奴、东胡、等异族的入侵时进行合作。
比如说,秦军就不止一次与赵军合作,一起将匈奴摁在地上摩擦;齐国也好几次支援燕国,帮助抵御东胡的入侵。
西汉和东汉不用说了,民族之分被贯彻了下去,讲究的是“明犯强汉,虽远必诛”的政策,任何异族只够资格当“妾”。
两汉让异族当“妾”可不是娶异族的女人,意思就是:都特么老实点,像小妾服侍老爷那般乖乖的。谁不乖就要挨揍!
到了李唐才开始将胡汉一家亲。考虑到南北朝期间,中原与鲜卑融合度很高的关系,李唐本身就有胡人血统,并且鲜卑自行进行汉化,太区分华夷之辩的话,岂不是拆自己的台?
更后面的两宋因为打不过契丹辽国和女真金国,只能当大怂。
至于朱明?有些事不能描述,讲出来书可能就没了,属于不能提。只需要知道明初还有大批中亚、西亚的人种为官,洪武十年之后彻底消失,明教也变成不可提的名讳,该懂的都懂。
晋国确认了相邀诸侯会盟,再组建联军讨伐新建立的中山国,君臣没有聊其余的事情,解散了朝会。
智宵刻意留下来向晋君午禀告关于秦国的事情。
其实也没有讲太多,更不会说智氏要盯着秦国揍的事情。
智宵只是用这种汇报来表达对君权的尊重。
晋君午哪怕知道这是表面尊重,仍旧感到非常高兴。
其他人连敷衍都不肯做,对不对?
有了那么一个人愿意应付,起码表面功夫没有忘,保住了为君者仅存不多的尊严。
智宵汇报完才出宫,结果远远地就看到魏驹和韩庚在宫门外等候。
见面了肯定要互相问候。
在问候完之后,魏驹问道:“今次宵可会出征?”
韩庚也在眼巴巴看着。
他们与智宵多次合作,深感与智宵一块出征,胜率上有极大的保障,很愿意成为大腿挂件,一块享受得胜的好处。
再不济,他们从智宵嘴里确认不会出征,总能够事先做充分的准备吧?
智宵被问得一愣,心想:“是啊,我要不要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