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与楚军决出胜负……,或者说能够看清胜败局势之前,智宵并不打算进军秦国的京畿圈。
而去年集结起来的十七万大军,仍旧保持集结状态的部队也就六万,分别在三涂山以及“麻遂”周边,其余在去年都原地解散了。
今年,智宵在“智”地征召三万部队,兵源主要以“徒”为主,不再征召大批的“羡”。
去年的举族动员只是一次演练,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肯定需要时间来进行整理,随后再避免出现相同的意外状况。
另外的情况就是,集结那么庞大的军队对后勤负担很大,尤其是没有取得收获,等于是双重的亏本。
智氏便是库存颇丰,非战时状态下个几年检验一次也就足够,没有必要每年都来一次。
毕竟,有再充足的资源都不是那么浪费的。
不算已经进入“蛮氏”的那一支部队,今年智宵在泾水周边集结了六万大军。这一支大军便是用来继续入侵秦国的部队了。
目前智宵面临几个问题,老调重提的便是秦国不愿意决战,再来就是开荒区域的安全问题。
秦国不愿意决战的想法很对,他们刚刚薨逝了一名国君,新君继位后需要时间了解国家的情况,再来是新君也需要与一众大臣培养信任以及默契。
从军事实力的角度出发,哪怕秦国打赢了智氏一次,看智氏能够征召出十七万大军的规模,一定会再来第二次、第三次,再则智氏一家打不过秦国可以摇人。
势比人强之下,秦国选择退缩是很理智的做法。
“秦国也在等楚军北上的结果?或许不会单纯等待,会派出秦军前往助战?”智宵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小。
楚国明明答应秦国会派兵救援,结果白公胜率军去入侵郑国,秦国君臣遭到背信弃义会不会生气?料来会生气,只是光生气没有用,乃至于秦国君臣不会指责楚国背信弃义。
事情都已经发生,秦国君臣对楚国进行指责,出了一口恶气倒是心情通达,问题是与秦国面临的危机没有助益。
楚国动辄就吼嗓子“我蛮夷也”的话。
秦国在“肴之战”后彻底放飞自我。
讲实话就是,楚国和秦国早不把自己视作诸夏文明的一员,道德底线同样灵活,会出现合作并给源自交情或信义,无非就是晋国太强,导致他们不得不抱团取暖罢了。
所以,说话不算数在楚国或秦国身上很常见,他们并不会用“世俗”的约束去要求对方,玩得就是谁比较技高一筹。
因为楚国与秦国的玩法到了战国依旧没有变化,所以哪怕楚怀王被骗去秦国扣留住,讲实话就是楚人骂几句就自我翻篇,接下来该干嘛还是干嘛。楚国朝堂甚至因为楚怀王被骗而选择抛弃,一次提议赎回都没有,遑论有什么营救行动了。
因此秦国君臣派兵去协助北上的楚军,用意在于让楚军赶紧从郑国战场解脱,好使楚军能够出现在秦地分担智氏带来的压力,并非是什么以德报怨。
智宵走到悬挂山川舆图的前方,盯着舆图一阵巡视。
智氏扩张到了泾水边上,渭水那边则是没有实施占领。
现如今的渭水南岸一片荒芜,当地树林一座连着一座,各种植物也是异常茂密。
因为那种环境的关系,开垦难度可想而知,不是到了没得选的窘境,谁愿意来这种地方进行开发呢?
地理环境显得恶劣,后勤供应难度极大,使得智宵在占领“荡社”之后,计算了一番选择放弃。
这么说吧,智氏在“荡社”驻扎五千人,辎重从本土运到“荡社”进行补给,路途上所耗费的粮食够五千人吃上一整年,碍于交通困难也会让每次补给耗时极长且非战斗减员的情况很严重。
如果在“荡社”的驻军不足五千,还不如干脆放弃,免得驻扎在那里的驻军只是起到一个示警作用就被消灭了。
人不是劈柴,用来点着发光发热,便是要有牺牲,必须牺牲在必要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