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氏与魏氏置换封地期间,有条件让智宵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
这一次大批的人向秦地迁徙,肯定破坏了智宵上一次的劳动成果,各地流失多少人无法统计,倒是迁徙往秦地的人在过大河的时候得到统计。
智宵其实不强求将治下到底有多少人做到数字精确,有大略上的掌握就很庆幸。
在当前搞人口普查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情,一次统计之后,人口并非固定不流动,并且人也有生老病死,势必要每过一段时间就搞一次。
之所以说困难,不说办不到,主要是智宵对于大数据方面非专业,要不然让各地行政人员做一次不难,真正难的是对数据有精确的掌控。
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数据上的变动,掌握精确数据就会变成极其繁琐的事情,需要动用到的人力超乎想象。
现代有计算机联网的便利都要养那么多直属的相关行政人员。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任何国家其实也就是对人口有大概的掌握,压根不会去追求数字上的绝对精确。
“至今,大河以西已有三十六万众,七成集中于‘麻遂’、‘泾阳’周边,其余散布洛水之边。”
“宗子已有定策,将于‘泾阳’筑造新城。”
“迁徙而来之众生忙于开荒,估测如此行为当有数载高峰。”
“我等此次需做商议,乃是如何分配徭役。”
主持会议的人是范蠡。
目前,洛水到泾水这一片土地上的事情便是由范蠡负责,又有智广、智武、窦和、冉有、叔仲武等多达十余位的副手。
就实而论,范蠡能以外姓获得那么大的权柄,于任何家族都算是首例。
董安于和姑布子卿虽然很出名,但是他俩在赵氏的实际权柄非常有限,想做任何事情只能通过赵氏之主。
范蠡这边不一样,获得的是全权之权,也就是不用事事禀告,取得同意再实施。
这就等于智氏没有人占了主导者的名分,干活却是让范蠡去干。
名分显得很重要,决定在史书上占据的地位。
如果范蠡能够将事情办成,哪怕他没有在军事上取得什么成就,仅以开发出来的成果都必将名留青史。
其实,有得选的话,范蠡更想负责军事上的相关。
并非范蠡是个战争狂,原因在于负责行政的事情多又杂,担当的责任又太大,害怕有一丝疏漏要投入最大的精力,活干起来充满精神上的压力,休息少又不规律导致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疲惫。
当然了,累归于累,范蠡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衷心地感觉自己投奔智氏是今生最正确的决定。
“赤,你需来往列国,所行之事乃是大肆采买奴隶。”范蠡说话的对象是公西赤。
列国已经在设立哨卡,阻止本国的人往晋国跑。
智氏没有理由阻止列国禁止人口外迁,本身又极度缺乏人手,采买奴隶也就成了可行方案之一。
公西赤直接愣住。
采买奴隶并不是什么好活,乃至于会在名声上产生负面评价。
另外一点,列国虽然都有奴隶市场,但是投放到市场上的奴隶仅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奴隶在各个家族,没有家族会大肆向外出售奴隶。
想要买到数量极多的奴隶,只有在列国爆发战争之后,战胜一方俘虏了大量的敌军,时隔三年战败一方没有赎回,胜者一方才会进行售卖。
同时,胜者一方对奴隶的贩卖有固定模式,一般是本国的大贵族获得采买奴隶的大份额,也就是大多数奴隶在决定贩卖之前已经配额,真正拿出去市场卖的是少数。
智氏想买奴隶?哪怕公西赤走遍列国,不考虑成本地买光市场上的奴隶,数量加起来都不知道能否超过五万。
外出采买奴隶绝对不是一件什么好差事,做好了会毁名声,做不好则是显得无能,导致公西赤打从内心里感到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