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只是春秋时代有家族私战吗?并非如此。
家族私战在战国时代消失,到西汉又出现,主要是贵族之间决绝矛盾的一种武力较量,不止勋贵会用这种方式解决争端,皇帝与分封诸侯也会这么干,直至东汉建立才被禁止。
后来到南北朝时代,中原遭到异族入主,异族崇尚的是武力,认为没有什么是武力解决不掉的事情,诸夏大地重新频繁出现家族私战,一直到隋朝和唐朝仍旧是出现争端就采取血淋淋的攻杀模式,朝廷看够了再出兵两家一块全灭掉。
在晋国,某个卿位家族发动私战,觉得不划算再重新定义为国战,类似的操作不止出现过一次。
当然了,一旦从家族私战演变成为国战,搞出这种事态的卿位家族一定要拿出利益给予其余卿位家族。
像是郤氏从家族私战演变成为国战,事前事后始终一毛不拔,轮到郤氏要灭亡的时候,不能怪其余家族落井下石了。
魏驹故作迟疑了一下下,问智宵道:“若赵氏……”
智宵需要保持涵养,不然就要对魏驹翻白眼了。
到底是智氏、魏氏、韩氏结盟,还是晋国现存的四个卿位家族全是盟友?
如果结不结盟都能够凡事插一脚,互相结盟又是为了哪般。
魏驹只是说了三个字,后面的话全部吞回肚子里面。
形成三角站位的韩庚看了看智宵,后面干脆频繁对魏驹眨眼睛。
正事谈完,外出哪有不猎几只猎物回营地的道理?
因为不是围猎模式,自然没有队伍去驱赶动物,狩猎者只能是随缘瞎逛,看到什么猎物取决于要不要射箭。
“庚,方才……”赵毋恤特地找了一个机会找到韩庚,先酝酿了一下情绪,后面玩了一手欲言又止。
在一众同辈的认知中,他们一致认为韩庚是最好说话的卿位家族宗子。
一个人好说话代表着什么?可能是性格温和好欺负,也能是立场不坚定,非常容易产生动摇。
魏氏和韩氏要对鲁国动手,一定会做先期的准备或部署。
很恰好的是赵氏刚刚跟魏氏、韩氏瓜分了卫国,卫地那边任何一个家族有什么部署,不同刻意窥探也能够瞧出端倪来。
赵氏已经猜到魏氏和韩氏的下一个目标是鲁国,没有找到好机会而已,怎么可能不会想着插一脚。
韩庚假装看不懂赵毋恤欲言又止是为了哪般,看到一头奔跑而过的鹿,招呼驭手驾车追上去。
王胜低声问道:“是否追上?”
这个王胜本来是范氏的家臣,目前给赵氏效力。
而随着司马寅失踪,赵氏内部的很多家臣变得异常活跃,他们都想着对司马寅取而代之,王胜便是其中的一个。
赵氏的首席家臣司马寅失踪了?是的,他在八天前去宫城之后,再也没有现过身。
因为司马寅失踪,赵氏的很多事项被迫停顿,一些本来要进行的事情也终止,乃至于整个家族的发展都要做出调整。
首席家臣代表着知晓大部分家族内部事务,一旦首席家臣被谁活捉,家族再不做调整,岂不是自寻死路?
赵氏的赵鞅因为司马寅的突然失踪已经从“晋阳”启程,人目前正在赶回“新田”的路上。
司马寅是赵氏十年内第三个担任家族首席家臣出事的人,赵氏第一个怀疑对象就是智氏,原因在于董安于和姑布子卿都是被智氏给逼死。
后面,可能是因为董安于和姑布子卿都被智氏逼死的关系,赵氏内部出现分歧,认为既然智氏已经干了两次,不能排除有人暗中下手,再让赵氏与智氏爆发冲突的可能。
说直白点,赵氏就是怀疑有谁想让自己跟智氏爆发冲突,好从中谋取利益之类。
疑点被提出来,赵鞅都觉得极有可能。
毕竟,智氏连续逼死了赵氏的两任首席家臣,一旦赵氏的首席家臣再出事,着实很难不让赵氏怀疑智氏。
两个观点绕来绕去,赵氏内部反倒认为司马寅出事有很大可能并非智氏所为,将怀疑转到了魏氏身上。
现如今,要是智氏跟某个卿位家族开战,无疑对魏氏最为有利。
因为智氏一旦打内战,势必会拖延向西扩张的脚步,魏氏不就能够趁机追上智氏了吗?
当然了,以上帝视觉来论断,司马寅的失踪就是智宵派程集干的。
只不过,程集竟然选择在司马寅入宫之后干,不好说是聪明之下的故布疑阵,或是有欠考虑看到机会就干了。
赵毋恤用阴鸷的表情看着不断远去的韩庚,撇了王胜一眼,心想:“积极不对地方啊!”
晋国四个现存的卿位家族,智氏、魏氏和韩氏结盟,只有赵氏被排斥在外。
魏氏和韩氏因为一些原因会拉扯赵氏一把,不代表凡事都愿意带赵氏一块玩。
讲事实就是,赵氏正处在比晋景公针对时期更加危险的境地,面临这种困局只要相差踏错一步,马上就要迎接灭顶之灾了。
在这种困局之下,赵鞅和赵毋恤已经沟通达成一致,对司马寅的失踪要大张旗鼓的查,无论查到什么都引而不发。
“走。”赵毋恤打算去找魏驹,无法完成目标就凑到智宵身边,没有打算进行狩猎。
赵氏现在最应该做的是收缩再收缩,全力发展“晋阳”地的同时,做好向北扩张的心理准备,再打造以“晋阳”为主的防御圈,力图哪怕面临再困难的局势都能够保证家族不灭亡,再分化外部使之猜疑或对抗,等待一举翻盘的机会。
有相关心理准备的赵毋恤,心态方面变得坚硬如铁。
所以,别说韩庚只是装傻充愣,甚至当面侮辱都会让赵毋恤笑颜相对。
隐忍而已,对吧?
赵毋恤敢认当世第二,恐怕没人能够与之抢排位。
当世第一是谁?只能是勾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