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人反对。
关隘本身就是作为一道优良的警戒线,体现的作用就是敌军想攻下关隘,出兵的数量起码要有关隘守军的五倍以上。
以现在各个家族的封地分布,智氏所掌握的三个关隘都处在关键位置。
“壶口”在太行山区域,可以最大程度用来阻断晋国西部、中部与东部的联系,想绕路走其它位置,花费的时间要比走“壶口”多上至少两倍的路程。
“孟门”位处晋国中南部,远古是用来挡住赤狄入侵晋国,后来的作用一再下降。等待魏氏全面迁徙到晋国南部之后,“孟门”变成了卡住魏氏快速通向晋国中部的障碍。
其实,魏氏不止一次试图从智氏这里将“孟门”置换过去,一再尝试无果就不再提起。
因为地理位置和各家分布的关系,其实魏氏也不是被“孟门”完全卡住,他们走“温”地还是可以直接向北或向西,问题是两个方位不是要经过智氏的“原”地,便是需要向周王室借道。
“函谷关”是智氏独力修建起来的关隘,无论当前还是日后都会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
自从决定以秦地为新的老巢之后,智氏一直在持续向秦地移民,目下那边的人口已经超过九十万,倒是智氏在晋国中部的人口经过一再迁徙剩下不足二十万,一百五十万人口中的四十万则是在原晋国的西部……,既智氏本来的封地已经从魏氏那边置换来的封地区域。
在春秋时代没有常备性质驻军的做法,一般是临时动员成军,再开拔前往某处战场。
到了智氏这边就变得不一样,智宵很早就提议在“壶口”和“孟门”屯驻常备部队,由一开始的几百到后来的数千。
智宵提一下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浪费,原因是春秋时代纳赋就不用再交税,智氏因为每年都在“孟门”和“壶口”驻军的关系,少了一批可以收到的税。
在“孟门”和“壶口”驻军没有发挥出效果的时候,智宵不是没有遭到家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诟病。
“距离春分不足一月,当下‘壶口’、‘孟门’各驻军一‘师(7500)’,‘函谷’驻军多达一‘军()’,另有其它驻军合约二‘军’,再有对秦用兵之二‘师’,梁山之处一‘师’,费靡实多。”
智宵看了正在发表意见的寒武一眼,目光最后落在智申身上。
三个关隘的驻军只是近期增加到那个数量,以往的驻军并没有那么多。
以智氏当前集结起来的兵力,总兵力约有四个军团,正在待命的将士数量约有十五万。
这十五万当然不是智氏可以动员的极限,纯粹是智宵集结起来准备大动干戈的第一批兵力。
如果形势恶劣到需要不顾一切地进行动员,智宵那么多年有意的经营之下,智氏能够拉出来的兵力足有二十六万经过训练的士兵。
当然了,要是智氏不顾一切地动员,哪怕最后打赢了战争,无论在交战中损失了多少,五年之内过苦日子是一定的事情。
智宵不知道寒武是不是在智申的授意下说出那些话,无论到底是不是,反正那么讲很不对。
智申一开始还没有发现智宵在盯着自己看,等待察觉到之后,意识到自己被智宵用那种眼神看着必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