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宵还真的在运河没有修好之前就想好了怎么利用。
一开始肯定是吴国、宋国、鲁国得利,等待航线通到大河,能够享受便利的诸侯国就真的太多了。
在智宵的记忆中,吴国虽然修好了运河,但是吴国在运河修好没有几年之后也遭到覆灭。
不是吴国在修建运河耗费多少财力、物力或人心,实际上吴国投入到运河修建的人力和资源没有多少夸张,消耗的是政治方面资源。
等于说,吴国拿出一个方案,成功对宋国、鲁国进行了招商引资,资源和人力其实是宋国和鲁国出的比吴国要多得多。
在那种运作方式之下,吴国的国力并没有在运河工程上消耗多少,怎么可能因为修一条运河就让整个国家陷入哀声哉道的窘境呢。
宋国和鲁国投入到运河工程的人力物力并没有白费,他们确确实实因为运河的完工而逐渐获利,可惜的是后来一个老六打破了和谐局面。
吴国将运河修建完成之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北上争霸,随后家就被老六偷了!
那个老六还能有谁?就是可以竞争诸夏历史第一老银币的勾践啊!
运河通过多条水系连接了大河,不要忘记智氏的势力范围在哪,某一天也可以享受到运河修成的便利。
只是有一个很现实的状况,大河的利用历来少于大江,根本原因在于两条河系的情况不同,以及统治那一片土地的政权有没有计划和实际动手改善。
大江一开始的通航环境就远远胜过大河,沿途虽然险境也不少,问题是一再经过人工改造,使得整条大江趋于可以航行的状态。
大河不一样,首先整个河段有太多的险境,再来是没有政权对其进行过有计划行得通的改造。
大江的总长度达六千三百六十三公里。
大河的总长度达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
结果就是因为天然以及人工改造的原因,总长度最长的大江能够被人极尽利用,反而长度不及大江的大河只有一些河段被利用了起来。
智氏想利用大河?讲实话在目前从河西的河段顺流直下到魏氏统治区域都办不到,沿途有着太多的暗礁,要么就是多河段存在未能让船只通行的旋涡。
倒是从魏氏势力范围往东的河段比较温和,能够直接通行到齐国境内的河段。
智氏控制的河段怎么算?大概控制了黄河的中上游河段,恰好就是环境最差最恶劣,以当前国力和科技造物没有条件改善的那一段。
到一千三百多年之后,李唐困于关中环境越来越差,朝廷都要一再跑到洛阳就食的惨状,有想过改造大河中上游,中枢倒是决心极大,等待实际考察之后变得望而却步了。
然而,哪怕是到了科技造物非常发达的现代,想要人工改造大河依旧需要谨慎权衡,得出的结论是投入大收益小,相关方案未能通过。
搞到投入大收入小的局面,不等于证明难度远比想象中更大,真干成了也是得不偿失,才没有真正实施嘛。
所以,从远古到现代,大江因为天然优势的关系被任意打扮;反倒大河非但拒不接受装扮,还时不时傲娇一下,每一次傲娇都有天翻地覆的威能,好些王朝就是亡在大河的傲娇之下。
智氏想用到运河?只能是哪天扩张到大河中下游区域了。
智宵在确认局势再一次稳定之后就启程返回西部前线。
此时此刻,智宵站在大河的西岸,看着因为汛情而被摧垮的浮桥遗址。
上游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雨,中上游水位上涨,冲下来了各种杂物,别说是浮桥这种简陋的桥梁,信不信河水漫及到钢铁大桥都给你冲得七零八落?
因为自然因素影响,智宵过河都算是一种十分冒险的行为,随行的骑马士兵只能弃掉马匹,人乘船来到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