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毋恤知道智宵忌惮且针对的是自己,有极大的可能性会毫不犹豫自杀来保存赵氏。
不要怀疑赵毋恤的果断,一切只因为当代人所受教育赋予的价值观。
每一个家族的人,哪怕没有获得过系统教育,长辈也会在日常中灌输以家族为重的思想,再看到其余人也是那般,一个人的三观基本上也就固定了。
问题是赵毋恤没有真正了解到智宵为什么处处针对赵氏,以为是长辈留下来的恩怨,又或是赵氏阻了智氏的什么路。
有好多次赵毋恤都想跟智宵坐下来好好谈一谈,问问智氏到底怎么样才不会继续针对赵氏。
比较可惜的是,赵毋恤只是那么想一想,没有一次真正付出行动。
能够肯定的一点,哪怕赵毋恤愿意跟智宵好好谈一次,超大概率也会让智宵认为赵毋恤是在麻痹自己。
那也是一种印象上的固定,谁让智宵认定赵毋恤就是个极度唯我且没有丝毫信用的人呢?
所以,与其抱怨他人为什么会对自己有先入为主的印象,不如好好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来看待自己。
若是自己没有做过什么,他人单纯就是看不顺眼,顶多就是没有给好脸色,不至于完全不合作,又或是非要不死不休。
赵毋恤病了,染上风寒忽冷忽热,稍微好一点就离开“晋阳”城,巡视整个“晋阳”地的防御链进度。
特别被点名需要同行的赵伯鲁好几次劝赵毋恤回去好好休息,一次次遭到了拒绝。
用赵毋恤的话来说,给赵氏的时间已经不多,不趁着战事没有爆发之前尽力发现漏洞,等开打就没有机会去补足那些漏洞了。
“兄长乃是仁厚之人,族内多人爱戴。若是事不可为率众远窜,想来智宵无暇追击。”赵毋恤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赵氏的“晋阳”地北部是哪?以地理位置来算可以称作山南。
所谓的“山”是夏屋山与句注山,翻山而过便是大片的平原,几百年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漠南。
赵伯鲁已经不止一次听赵毋恤那样讲,每一次都是沉默应对。
赵氏在加大力度构建“晋阳”的防御圈,赵毋恤却是抽出一批人手到句注山的西北方向。
那一批到句注山西北方向的人,他们大多掌握着逐草而居的生活技能,其中还有一批跟了赵氏两百多年的白狄人。
如果历史没有被智宵改变,那一批白狄人就是赵氏立国之后的第一批边塞骑兵,随后又连续击败楼烦人与林胡人,不断扩充边塞骑兵的数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并非平地起高楼,乃是赵氏本身在事先就有足够的基础,边塞骑兵直至战国末期都还是赵国的主力兵团之一。
讲实话,赵伯鲁认定赵氏一旦面临灭亡,自己决不会逃走,会安排自己的子嗣带族人远窜,再回来操办赵毋恤与其他人的丧事,随后墓前当众自刎,彻底断了仇家的怨气,免得仇家继续追杀后裔,弄得赵氏从肉体上被灭族。
因为高层对局势有足够的判断的基础,赵氏当前集结了一支数量多达十六万的军队。
当然了,十六万军队里面的“士”和“徒”、“羡”总数占了不到六万,余下就是稍微接受过训练的男性与健妇。
赵氏再怎么样都曾经作为晋国的卿位家族,再落魄也不会缺了武器,编入编制手上一定会有一把正规的武器,不会像小家族起事那般连武器都配置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