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历来只有弱者会绞尽脑汁使用各种手段试图拉近双方差距,乃至于无所不用其极来获取胜利;强者一方最好的选项则是以势压人,用自己强劲的力量一举击败或消灭敌人。
那不是弱者一方不想堂堂正正,纯粹是他们真的堂堂正正不起来;也不是强势一方没脑子不会玩手段,需要展现于人的就是堂皇正大,不用旁门左道是为了避免出现更多的失误。
道理太简单:能够一拳抡倒人,玩什么花招,直接上去一拳即可;就是无法一拳将人抡倒在地,迫不得已才需要想其它办法。
“俘获郑将驷弘?”智宵得到回报动了动脑子,吩咐道:“将驷弘请来。”
时间没有过上一小会,驷弘被带到智宵面前。
驷弘恪守着礼节维持体面,见着智宵立刻行礼,整个人看上去并不多么狼狈。
智宵先请驷弘坐下,再笑眯眯问道:“弘将军可有事情告知本卿?”
驷弘刚坐下就又站起来,再次行礼说道:“我(郑国)绝无与伯国为敌之心,乃是受迫参与会盟。”
这话有点意思,或者说听上去很搞笑。
不过,郑国确确实实是被动才与晋国为敌,能够有自主选择权真的不想站在吴国一边来参与战争。
智宵脸上仍旧笑眯眯,说道:“如此说来,弘将军乃是主动被俘?”
驷弘摇着头说道:“敌之不过,何有假意被俘一说。弘得见晋卿,述说我(郑国)之无奈罢了。”
在当代,贵族被俘并不是一件极度耻辱的事情,只要维持好自己的体面,有机会再为本国争取利益,或是宣传本国良好的一面,后续的政治前途可能比原来会更高。
智氏的智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战败被俘到楚国待了九年,一直维持晋国贵族的体面,有机会则是继续为晋国做贡献,回国之后得到了晋景公的重用,再加上旬氏本身得势,后来成为了卿大夫之一,为智氏的崛起打下了良好基础。
有相似经历的例子还有许多,唯独没有见过被俘就出卖本国利益的人,与其它时代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春秋时代,只有在本国受到正治迫害的人逃亡到某国才能得到真正接纳,他们到了某国再反过来针对母国,一般也不会遭到憎恨。
例如伍子胥就是在楚国受到迫害,后面带着吴军杀回楚国,干了那么多事情仍旧没有被楚人所怨恨。
这些事情也就是发生在春秋时代,换作是在其它时代,公众的对待方式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特征,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进行认知,管中窥豹得出的结论只会是自己臆想中的理所当然。
智宵定定地看了驷弘几个呼吸的时间,慢慢收敛起脸上的笑意,再示意豫让将驷弘带下去。
“晋卿……”驷弘走到帐帘边上忽然转身,说道:“若智氏保我(郑国)无恙,寡君愿以智氏马首是瞻。”
智宵摆了摆手作为回应。
豫让对驷弘比了一个“请”的手势。
驷弘欲言又止,忍住倾述的冲动,低叹一声走出军帐。
郑国想要有靠山?这是郑国一贯的生存策略。
范氏和中行氏没有在晋国被除名之前,郑国就是抱上了范氏的粗大腿,一再主动挑起对宋国的战争。而宋国担忧引来晋国的介入,长期不敢对郑国动真格,以至于宋国面对郑国的入侵一再失土。
类似郑国的诸侯国并不少,比如鲁国也是抱上晋国的粗大腿才敢跟齐国一再叫嚣,其余小诸侯国得益于晋国想要维护既有秩序才没有被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