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晋国举行的会盟,再一次重申了以晋国为霸主,领导诸夏秩序的义务和责任,完成了智氏、魏氏和韩氏想要晋国仍旧坐在霸主宝座的目标。
会盟当然进行得很顺利,之后城下之盟也没有出现任何波折,时间却是消耗了半个多月。
等待晋军拔营向郑国进发之后,得以归国的列国众人也踏上了归乡的旅途。
这一战,晋军俘虏的人数在九万三千以上,几乎生俘了参战联军的半数。
到最后,智宵一系列操作下来,九万三千多俘虏归还列国约两万,晋军实际到手的俘虏只有七万三千多。
为什么智宵力主将战俘的一部分归还列国?主要就是为了维持各国之间的平衡,再用那些俘虏换取其它的物资,比如粮食。
七万三千多俘虏怎么分?包括一应战利品以及后面各国的赔偿,要等三家的家主回到“新田”再行计较。
他们进入郑国,引起了郑国上下的极度恐慌。
“此国反复无常,不应留其国祚。”魏驹挺瞧不起郑国,心里也恨得牙痒痒。
智宵听了笑着说道:“今次入郑,非为讨伐。”
魏驹知道,只是心里真的很不爽。
讲实话,郑国确实有让人瞧不起的地方,只是郑国也是被逼无奈。
如果不是晋国和楚国太强大,郑国用得着玩朝晋暮楚吗?他们不左摇右摆就是其中一方的炮灰,甚至连国祚都保不住;左摇右摆虽然仍旧会损失惨重且名声极差,起码能够有更大可能性保住国祚。
弱者根本没有自主选择权,只能左右逢源再玩见缝插针,一切都是被逼的!
至于郑国为什么被讨厌,名声也那么差,无非就是郑国高层能力不足罢了。
同样的操作,智慧足够之下能够使所有人谅解,乃至于心生同情。
子产执政时期的郑国不就得到谅解了吗?甚至还得到了晋国的支持,迅速地恢复了国力。
轮到罕达抱上士鞅的大腿,郑国也能一再欺负宋国,乃至于让世人误会郑国比宋国强大了许多。
晋军当然也不是单纯路过郑国。
再“商丘”郊外举行会盟,参与的诸侯国之中有郑国的代表,只是那些人无法真正代表郑国。
选择当吴国小弟的诸侯国都要付出代价,会盟之后新的上贡数额被敲定下来。
晋国知道吴国和越国会耍无赖,只当不知道这么一回事,演演戏也就算了。
吴国和越国离晋国太远,郑国却是距离晋国太近,智氏、魏氏和韩氏凭什么放过郑国?
十多万晋军来到“新郑”郊外,有人作为使节进入城中。
当天,罕达代表郑国来到晋军的营寨。
“见过诸位晋卿。”罕达看上去已经非常苍老,一副暮气沉沉外加行将就木的模样。
罕达能不知道这些晋国高层是为了秋后算账而来吗?肯定知道的啊!
可是,哪怕郑国君臣全知道了又怎么样呢?他们所能期盼的是晋国高层不要付诸武力,敲诈的时候也手下留情一些。
至于拒不接受敲诈?其余诸侯国都妥协了,郑国哪怕遍处坚城也真的不敢单独对抗晋国。
魏驹知道自己应该出场了,人没有站起来,甚至没有回礼,面无表情说道:“郑不知我(晋国)兵锋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