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韩氏为主力的大军,他们在春播结束之后就在“新田”郊外进行集结,随后开拔往东讨伐赵氏。
智氏、魏氏和韩氏讨伐赵氏都不用再找借口,仅是晋国与吴国为首的联军交战时,赵氏作为晋国一员没有参战,拿出来都能够名正言顺实施讨伐。
到目前为止,赵氏仍旧没有对为什么不保卫晋国做出任何解释,态度方面怎么看都显得无比恶劣。
同时,赵氏不参与国战,反而使用卑劣的方式杀死代国之君与中山国之主,致使赵氏的名声变得比茅坑还臭。
那可不是智宵逼赵毋恤那样干,完全是赵毋恤自己从性格到选择自己拿主意。
这倒也符合赵毋恤的为人,只要能够完成目标,才不管做了之后会有什么影响。
只不过,以当代人的看法,无疑赵毋恤就是个蠢货。
后面赵毋恤将赵氏之主的宝座交给赵伯鲁的后代,不是让自己的子嗣继承,大概是知道自己这一支的名声完全臭掉,没有任何挽救的可能性了?
在出兵之前,晋君午已经将赵氏在晋国除名,也就是赵氏不再作为晋国的一份子。
得到这个下场的赵氏仍旧没有发表什么言论,做的事情是加紧备战,再一次巩固汾水中上游以及涂水的防线。
智宵只是想看到韩氏讨伐赵氏,至于后续怎么样,讲实话就是一点都不关心。
与之相比,智宵更关注魏氏想做什么又在做什么,还有楚国与吴国的动向。
魏氏近期出台了迁都计划,从旧都迁往“帝丘”。
其它动作方面,魏氏在经营从郑国占取的地盘,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恢复生产。
这样看的话,魏氏应该是进入沉淀阶段,不会主动采取什么太大的动作?
楚国与吴国的战事仍在继续,只是双方都没有投入更多的兵力,战事主要围绕在一方想保住夫概所部,另一方就是想屠尽夫概所部。
吴君夫差近来的境况比较糟糕,他回国之后大肆清洗了一波,倒是稳住了吴国的政局,奈何出兵讨逆陷入僵持,国内的反对势力重新抬头。
其实,吴国这样才正常。
谁让吴国崛起的速度太迅猛,没有一段时间较长的稳定期呢?
在吴君夫差继位之后,启动了运河工程,成功拉拢了多数诸侯国,奈何雄心勃勃的军事行动遭遇了失败。
要是吴君夫差北上顺利,国内的反对势力自然会蛰伏,乃至于改变想法进行支持;反之则是无论吴君夫差怎么清洗,一次次都会让反对势力春风吹又生。
在异常忙碌状态的智宵不知时间,一转眼有了空闲,季节竟然又来到了新一年的冬季。
一年忙碌下来,智宵最终还是选择在渭水南岸筑城。
也就是说,智宵选择的都城地址在汉帝国的位置,不出意外都城建成,一直到灭亡或不再适合之前,智氏的都城都是会在那里了。
都城选在那里,注定智氏的核心利益会一直是在关中,利益集团也是以关中势力为主。
什么时候到了必须迁都的那一刻,要么是关中的出产不堪重负,否则就是有新的利益集团取代了旧有势力。
比如东汉新都在“洛阳”而不是沿用长安,其实就是属于出现了新的利益集团。
而李唐到天皇与天后共治的时代出现“洛阳”这座都城,则是关中的民生恶劣到了一定程度,显得极其不堪重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