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战场上确实是有用斧头的,但那是作特殊用途,比如砍马腿、破门等,一般来说将领用得比较多。
要是成群的士兵齐齐拿着斧头,看起来有点像...社会人。
不过有了这些生铁,陌刀队就要抛弃社会人的身份了。
顾正言在仓库里到处翻看这些生铁,发现不全是生铁,有很大部分是块炼铁。
而且仓库内还根据质量分了不同的堆放区域,不过大都是质量较差的,质量好的很少。
留下几个士兵守护仓库后,顾正言去了冶炼的地方。
冶炼的地方依山而建,是一座座宽敞的大木棚。
在匠人们如惊弓之鸟的目光中,顾正言到处察看了一番,发现了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
除了炼铁炉外,这里还有很多用以烧制木炭的炭窑。
但北方木材稀少,刀锋岭的树木又要做屏蔽,不能多伐,很多木头是从外面运进来的,成本很高。
这就导致木炭的量很少,大都是用较为便宜的煤炭。
煤炭的温度虽比木炭高,但杂质多,炼出来的铁质量很差。
所以质量好的铁才会这么少。
还有这里的鼓风设备也很落后,采用的是老式的皮囊式鼓风法。
这种鼓风方式效率极低,煤炭不仅达不到预想的高温,还容易使人中毒。
不过让顾正言颇为兴奋的是,通过主事口中得知,离这里不足半日路程处,就有一个煤矿。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两个矿场之间的来往运输已经非常通畅。
有了煤矿,铁的质量将会更上一层楼。
目前东原军的军备器械,大都是用木炭冶炼出来的。
虽然质量还不错,但效率太低,甚至为了保证数量,很多士兵的铠甲比正常的要薄一些,这也是姜葵迟迟不扩军的原因。
就算能募到人,但兵器不足啊。
当然,用煤炼铁,就算配上古代最先进的鼓风机,炼出来的铁也很脆。
用来制作弓箭箭头还可以,制作其他兵器就没什么优势了。
所以顾正言准备把煤稍微改进一下。
古代最好的炼铁的燃料是什么?
焦炭。
明《物理小识》记载,“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焦炭的制作方法。
焦炭同时具备煤炭和木炭的优点,杂质少,温度高,加上给力的鼓风机,冶炼出的铁质量很高,可以说是古代冶炼的最佳燃料。
再者,焦炭烟少,相对条件下燃烧更充分,中毒的概率比木炭还小。
换句话说,焦炭也是一种极佳的取暖燃料。
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时节多在秋冬时节,除了秋收的因素外,还因为秋冬时节天气寒冷,中原士兵不耐寒,冻得战斗力会下降几成。
可游牧民族是耐寒不耐热,此消彼长下,胜算会大很多。
要是了焦炭...
瑟瑟发抖的士兵们,想必战力会得到极大提升。
这样看来,焦炭还有着战略层面上的意义。
当然,缺点还是贵。
不过这个贵是基于运输人力成本来说的,要是在煤矿旁,就不存在了。
之前不把焦炭的制作方法拿出来,是因为姜葵的铁矿附近连煤的毛都没有。
要是大范围引入煤炭,除了风险外,运输成本也很大,算下来还不如就地伐木烧制木炭。
逛了一圈冶炼房,顾正言对接下来的事情有了大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