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不过是罚那个挑事的抄几遍书,立马就有人出来求情,到最后那个挑事的官员也没被怎么样。
这.......
百姓们不理解了。
在他们看来,太子作为官家的独子,官家想让他早点跟着上朝就和民间的老父亲想让儿子提前熟悉一下家业一样。
有毛病吗?
没毛病!
至于什么祖制,老百姓们就更是觉得莫名其妙了。
自家老祖宗定的规矩,难道官家这个正儿八经的后代子孙不清楚,还要一群外人出来哔哔?
反倒是那个御史,完全就是多管闲事,居然还有那么多官老爷帮着说话。
这不明摆着就是欺负官家和太子脾气好,好说话吗?!
而不少已为人父母的,则从其中看到了官家的舐犊情深,感慨着天家也不容易。
拜赵祯在民间的好名声所赐,百姓们对于当今官家的观感还是不错的。
又有《汴京杂谈》、《大宋人物周刊》等小报,一篇篇指向性十足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加量不加价,务必让百姓们深刻了解到他们的官家为了大宋、为了百姓到底付出了多少。
例如:
为了节约银子,让每一分钱都花在百姓身上,官家宁愿苦了自己,已经十几年没修过宫殿;
官家每日批阅劄子到深更半夜,以致连宠幸后宫娘子的时间都没有;
官家因为体恤宫人,处理政务到深夜,肚子饿了也没让人传膳......
甚至还有报道贴出了官家的日常食谱。
百姓们一看,
好嘛,也就跟那些富裕人家吃得差不多,甚至官家一天在伙食上的花费还抵不上一些文人才子去一趟春风楼的开销。
如果光是这样也就罢了,偏偏百姓们又在其他小报中看到了对比组。
御史台某御史一碗清汤居然需要十只鸡来作配!
某衙内春风楼豪掷千金只为博美人一笑;
某某大官居然用金子做的溺器......
一众百姓、一众学子,前者看了感动,后者看了沉默。
于是乎,舆论渐渐开始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天家父子自然是站在正极,那站在负极的是谁就不用多说了。
大宋的朝堂这几天安静得有些诡异,往常走路带风的士大夫们这阵子仿佛集体便秘一般,看向御座的眼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幽怨。
“启禀官家,近来坊间野报层出不穷,受此不良影响,民间多有妄议朝政之人。
还请官家下旨予以查封,否则长此以往,难免惹得人心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