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政并没有吊人胃口的习惯,他小脸严肃,斩钉截铁地吐出两个字:“打仗!”
“打下更多的土地!”
所有人都是心中一颤。
范仲淹和晏殊下意识就想反驳,身为文官,他们天生就对征战之事心有抵触。
更何况战争一旦开启,注定生灵涂炭,最终会是个什么结果谁也说不准。
“殿下身为储君,当知‘故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怎能轻言战事?”
晏殊苦口婆心,试图纠正太子殿下危险的想法。
在他看来,太子殿下无论是品性还是天资哪哪都好。就一点,似乎不够仁善。
这让一心想要教导出一位有为仁君的晏殊很是头疼,始终不明白自己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而有这样烦恼的还不止他一个,几个给东宫当过老师的大臣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烦恼。
看得开的早就躺平了,如范仲淹。
他早就看清了自家小徒弟的性子,不仁善就不仁善吧,只要不是性子暴虐就行,谁也没规定好皇帝就一定要是仁君的。
就好比当今官家,时至今日,没人还会觉得他是一位仁君,然而大宋不也在他手中越来越好吗?
这就够了!
面对晏殊的劝说,赵政语气淡漠,“老师说的有理,然而孤更知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可......”晏殊还想说些什么。
却在赵政冷漠的表情中渐渐消音,“难道老师觉得这个方法没用吗?”
晏殊瞳孔剧震,在这一刻,他不得不承认,太子殿下所言似乎真就是唯一的办法。
打仗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土地,还能死一大批士兵,减少人口压力。
想想史书中的那些盛世、那些中兴,似乎都是在一场大战之后才出现的。
不期然的,在场的几个成年人都想到了这一点。
不得不说,这一认知对他们的三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儒家士大夫对于治国都有着一套近乎理想的认知。
那就是只要君明臣贤,上下戮力同心,便能缔造盛世。
然而如今却有人告诉他们,你们想多了。
盛世的出现,明君贤臣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客观的自然规律,事情远不像你们想象的那般理所当然。
偏偏这话他们一时还反驳不得。
看着两位老师一副人生信念受到打击的模样,赵政摇了摇头,不再多说。
有些事情理解简单,但要想通还得看他们自己。
感受着现场沉闷的气氛,舒玟耸肩:
“你们这么紧张干什么?现在正是盛世,离人口暴涨带来的恶果出现还有一段时间。
况且现在新政不是在忙着清退田亩吗?把这件事做好了,就算不能治本,也能治标了!”
她话说得轻巧,然而经过之前的分析,如今谁的心情都轻松不起来。
狄咏握拳看向赵政,眼中的光芒明灭不定,像是下了某种决心。
此刻一众伴读少年少女们的心情都有些沉闷,就更别说赵祯他们了。
赵祯原以为自己这辈子只要把新政落实好了,再处理好边患问题,大宋便可无忧,却没想到事情远不像他想的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