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子这一问,所有人都将视线投向太子的方向。
在满朝文武的目光注视下,赵政出列,从容淡定地对着上首的君父行礼,一派胸有成竹的样子,看的不少大臣暗自点头。
“回禀父皇,诸位大臣说的都有理......”
这话一出,有人微感失望,以为太子这是要和稀泥,又听他接着说道:
“儿臣以为,不妨双管齐下。”
“何为双管齐下?”赵祯这下来兴趣了,身躯微微前倾,做足了认真聆听的姿态。
有熟悉天子的人惊骇地发现,他们的官家此刻与太子说话的语气竟不像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垂问,而更像是平辈之间的正常交流!
官家对于太子竟已看重到如此地步了吗?
不管其他人是怎么想的,赵政冷静地诉说着他对倭国的处理意见。
毫无疑问,因为某些历史原因,赵政对于倭国是不待见的。
对方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世人他曾经犯过的蠢!
然而这份不待见却不足以影响到他对于政事的判断。
首先,从实际情况出发,他也是不是建议在倭国设立郡县的。
不为别的,此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都不比后世,那里即使设了郡县朝廷也很难进行实际的管控。
一开始时间短还好,时间久了会发展成什么样还真的很难说。
这点唐朝的那些西域都护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且,这么做的意义也实在不大。
“因此,儿臣提议,不如将东瀛之地改设为封国。”
众人面面相觑,这个提议显然是他们之前所没想到的。
要知道,封国不同于附属国。
所谓附属国的意思是指:名义上拥有主权,实际上在外交、金融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依附于强国并受其控制的国家。
无论真实情况如何,但这个国家在大义名分上还是相对独立的。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宗主国对于附属国也只是占了一个大宗的名分,却很少会真正去插手其实际的内部管理。
这个附属国从国王到百官还都是他们自己人。
而封国就不同了。
举个例子,汉朝的诸侯国,那些被分封出去的诸侯王名义上是一国之主,实际上却并不具备多少自主权,国内从丞相到将军都是接受中央朝廷委派。
诸侯王平日里虽能插手诸侯国的管理,但前提是不要做出任何会让中央朝廷不高兴的事情。
否则你前脚刚有行动,还没来得及冲出王府呢,后脚就被自己的丞相和大将军给绑了!
这样的事情以前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这还算是比较好的情况,若是中央朝廷做得再绝一点,直接给你派个手腕强硬的诸丞相,人家干脆配合天子架空你这个诸侯王也不过是常规操作。
所以,别看这两个词看上去差不多,其实内里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