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顺:“于主任,你咋来了?”
于卫民:“这不是托关系弄了点鱼苗,寻思不折腾你们了,我自己放了就得了。”
“谁知道你们没在家睡觉,在外面转悠呢?”
三人这才看向桶里。
密密麻麻的小鱼挨挨挤挤凑在一起,多的数不清。
赵根儿:“主任,真是小鱼,咋这么多!”
张学农:“这长大了得多少鱼啊!”
于卫民:“只要喂养得上,养大了还会下小鱼,这鱼塘就会生生不息,成为你们最大的财富。”
石顺:“主任,这鱼苗让赵根儿去放就行了。您大老远来了,家里坐坐。”
于卫民推辞:“不用,放完我就回去了。”
石顺:“那哪行?必须得进去喝口水。”
于卫民推辞不过,被拉着去了。
这第二生产队不像他们村通电了,现在晚上也有亮光了。整个一片黑漆漆的,走路快点就得照着手电筒。
手电筒这时候也是珍贵物资,一家有一个那就是很大的财产了。
石顺媳妇儿见是于主任来了,把家里唯一的一点红糖冲了红糖水招待于卫民。
边上的小娃子穿的破破烂烂的,直勾勾地盯着红糖水吞口水。
家里大人应该嘱咐过,再想喝孩子也没过去。
于卫民咋可能喝的下去?
于卫民把小孩子招手叫过来:“给我冲这干啥?留给孩子喝。”
尽管来到这个年代已经两年多了,原身一家也是这么穷过来的。
可他还是看不下去人们挨饿受冻的样子。
别说是他,换谁在新时代根正苗红的长大,也看不下去。
人类对动物都有悲悯之心,更何况对同类呢。
石顺:“主任,这不是心里感激么。家里也没啥好的,我们就只能拿出这些了。”
“村里人祖祖辈辈守着这些大水坑,就没好好利用过。现在,最起码看见希望了。”
“这不,大晚上的我们都睡不踏实,就想看上两眼。”
他们村自打前几天开会把弄鱼塘的事儿说了后,不止他们几个村干部,村民也是,半夜醒了恨不得出来走一圈。
正说着,石顺家院子里乌拉拉赶来不少村里人。
于卫民:“大半夜的不睡觉,都过来干啥?”
“主任,教我们养鱼,还帮我们换粮,我们就想当面感谢下。更别提之前种暖棚,还有分我们种子的事儿。”
“是啊,今天还来偷偷放鱼苗,干好事儿不留名啊这是。”
于卫民……倒也不是,他不过是嫌麻烦,想放了就立马走的。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开了。
于卫民见天色实在是不早了,起身要走。
却发现,自行车上,两个桶已经被绑好了,里面装满了各种东西。
包着的红糖、新编的蒲扇、新纳的鞋底子、鸡蛋……
于卫民:“这是干啥,都拿回去!”
这点东西他家不缺,都是村里人好不容易攒的。
“还啥还,我们还嫌给不出手去呢。”
大家说着就簇拥着于卫民出村。
这个年代的人淳朴,想给那是真的给,容不得你拒绝。
于卫民无奈,只能骑上了自行车,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