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县城搬迁的传闻早已传开,人们对此非常期待。
很快过去了半年,人们并没有听到什么下文,县城搬迁也没有任何消息。
这段时间,参加东部沿海地区剿匪的将士,开始陆续凯旋,到最后一批将士返回时,又过去了半年。
自从上次陆知府和王县令考察水仙镇,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在这一年中,人们没有听到任何关于县城搬迁的消息。
这天水仙镇来了一队人马,走在前面的是王之博,他们直接来到侯爵府,赵贤出门迎接,将他们带入室内。
王之博带来的是朝廷工部侍郞徐启东,此人官居三品,负责大北朝的城市建设。
“下官徐启东,见过正阳侯。”
“徐大人远道而来,不必多礼,快快请坐。”
几人坐定后,徐启东说明了此行的目的,他们是为县城搬迁之事而来。
工部侍郎一职相当于工部的二把手,这样的品级已经相当高了,朝廷安排他来负责县城搬迁,说明朝廷对正阳县非常重视。
徐侍郎带来的人员,大多数是大北朝城市建设方面的能人,他们此次的任务是对水仙镇进行考察、测绘,制定县城搬迁的最佳方案。
看来县城搬迁工作已正式启动,水仙镇的考察和测绘事宜,之前已经做过。
这次工部来人,主要是对前期数据进行核实,工作量不大,应该很快就能完成。
半个月之后,搬迁方案出来了,由于之前赵贤和王之博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县城搬迁事宜,基本上是按照他们的思路来的。
这次搬迁工作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建立政务区,到时候县衙和其他的官府部门都集中在这里。
另一个是沿袭水仙镇集贸市场的三期工程,启动四期工程建设,根据规划,四期工程规模庞大,相当于现代的经济开发区。
此次县城搬迁,有别于以往,在那个时候,城市搬迁,基本上是顺其自然。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崛起,不考虑集镇,县城可以看做是当时的小城市。
在古代,县城的出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需要,当一个地方的农业及手工业等诸多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人口便开始集中。
当人口越来越多,就需要官府来进行管理,县城也就出现了。
古代的资源相对匮乏,人们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劳作,谋求生存和发展。
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个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县城。
这样的地方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又能方便人们进行商业活动,同时还要考虑这个地方利于防御外敌入侵,保障县城的安全。
水仙镇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虽然这里没有高大的城墙,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当年水仙村只有几千人马,却打败番国的十万大军,就是利用了水仙镇有利的地理位置。
县城搬迁,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水仙镇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体系统,这些都是要进行保护的。
不仅如此,官府还要利用这次机会,将这里的优势项目发展壮大。